引智、引资、引技蓄积发展新动能 即墨:“三引”抢占制高点
关键词:发展新动能□本报记者肖芳
本报通讯员吕栋高洪菊
谋求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新旧动能转换,那么新动能来自哪里?即墨的回答是:引智、引资、引技。
2017年以来,青岛市即墨区围绕创新驱动战略,狠抓引智、引资、引技“三轮驱动”,逐步培育起发展新动能,效果初显:预计全区201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70亿元,同比增长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4.3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增长13.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80亿元,增长12%;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30亿元,增长10%。
一个人才催生一个行业
在青岛地铁2号线苗岭路出站口,由一组“变色玻璃”构建的出站口长廊格外引人注目。这种玻璃的颜色会随着太阳光线的强弱而变化,从而使得玻璃罩内的温度得以调节,为乘客带来最舒适的乘车体验。
“变色玻璃”学名为气候控制调光玻璃,由位于即墨大信镇的青岛至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全国首创研发。其研发带头人是付国东,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德国洪堡学者、东南大学教授。
无独有偶。在即墨经济开发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赵春华科技团队,建立起国内第一个以干细胞再生医学为龙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产业发展集群示范区,形成了重大疾病治疗与康体保健领域的干细胞再生医学应用一站式服务平台。
高端人才集聚,源自政策和环境的吸引。去年,即墨出台“1111”人才集聚计划,重点围绕健康产业、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提出引智目标——引进100名“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1000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10000名国内和留学归国硕博毕业生,100000名本科大学生及基础支撑人才在即墨创新创业。
为此,即墨区专门设立了2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并出台专门办法,从人才引进、创业扶持、人才服务等方面,引导和鼓励高层次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在即墨创新创业,并最高给予1亿元扶持资金。
截至目前,即墨已会聚“两院”院士、千人计划、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各类高层次人才400余名,搭建青岛市级以上各类人才平台载体243个,初步形成了东部青岛蓝谷为龙头、中部创智新区为中心、西部老城区为依托的人才发展总体格局。
专业招商让项目扎堆落户
与高端人才纷至沓来同步的,是新兴产业项目扎堆落户。
在过去的一年中,共有150余个重点项目落户即墨:德国空客直升机项目正式奠基,投资1亿欧元生产欧洲以外第一条H135总装线;一汽解放新能源基地正式建成投产,首辆即墨造新能源卡车下线;青岛云路“千吨级非晶磁粉芯的制备技术及产业化”项目通过结题验收,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非晶磁粉芯的规模化生产;三迪时空建成3D智造云平台,获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大项目招商频频给力的背后,是即墨区大手笔升级招商模式,实施专业专职招商办法。2017年,按照“专人、专业、专注、专门”和“事业部全面负责、区位协调配合”原则,即墨围绕青岛市确定的100个重点产业,选取73个产业建立专业专职招商部。这些事业部实行“七个一”工作机制,即建立一支招商队伍、一套产业政策、一个产业链行动规划、一张产业链招商地图、一只产业基金、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一个承载园区,实现从招商谈判、签约落地、手续办理、开工建设到竣工投产闭环运行。与此同时,即墨还专门建立市级领导包重点产业项目机制,市级领导班子成员作为联系产业招商的第一责任人,采取一包到底的服务方式,协调解决项目引进落地、手续办理、用工融资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据统计,2017年即墨区预计可吸收到账外资9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480亿元,分别增长10%和15.5%。
“智能制造”升级传统产业
红妮原是一家传统内衣制造企业,如今已变成内衣定制专家:打开“恒尼内衣”APP或微信商城,输入身高、体重、年龄和关键部位数据,一键下单,便可定制属于自己的无菌内衣,最快24小时便可收货,产品生产过程可视可溯。
红妮的华丽转身,得益于即墨“真金白银”推动传统制造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战略。作为国家“互联网+”中小企业服务试点和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自2017年起,即墨每年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互联网工业发展,并在兼顾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企业特点的基础上,选取了即发、红妮等5家“智造”改造试点企业,为企业转型树立了样板。
如今,首批试点企业示范作用明显。即墨又筛选建立了第二批拟改造企业重点项目库,并将在今年启动对30家企业的互联网工业改造。
除了扶持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智能升级,即墨还积极引导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培育新动能。例如:即发与大连工业大学合作,设计建设了首条无水染色产业化生产线;红妮与青岛大学联合开发,成功研发出海藻纤维;云路与清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机构合作,迅速提升非晶带材料科技水平。
据统计,去年即墨共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9家,授权发明专利196件,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4.5%。
新闻推荐
□半岛全媒体见习记者杨阳通讯员隋鹤报道本报讯2017年,即墨污水处理有限公司、青岛宏泰表面处理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顺利通过了青岛市环保局即墨分局组织的清洁生产评估和验收工作。据...
即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即墨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