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岛好人”成为一种常态
本报评论员王学义
寒风里,岛城的气温逐渐跌破冰点,人们把手缩进袖子,捂紧围巾。然而,又有一股热流悄然涌动,它来自善良人的心间,源于爱与责任。
即墨区城西小学的崔金华老师火了。11月28日早上,她发现班里学生石墨妍没有按时到校,打电话又联系不上家长,便赶紧上报学校。几经周折,她和学校领导找到石墨妍住处,翻墙进入院子,救出了煤烟中毒的一家三口。经本报报道后,“翻墙老师”上了微博热搜,引来央视、新华社等媒体关注,获全国网友点赞。
事实上,像崔老师这样的好人好事在岛城并不鲜见:
2013年3月6日,即墨通济街道的小学教师孙鲁宾,因一学生未按时到校,她7次拨打该学生家电话,终于拨通并收到了家长的求救,挽救了煤气中毒的一家三口;
今年12月8日上午,一位老人在211路公交车上口吐白沫,生命垂危。司机李东明赶紧拨打120,他抓住“黄金4分钟”急救时间,对老人进行急救并送医治疗;
12月11日凌晨,出租车司机王晓龙将一位孕妇送医,途中,孕妇在车内分娩。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王晓龙连闯数个红灯,5分钟将其送到医院,没有收一分钱车费;
……
这一系列故事让我们心生温暖。它们当中的每一个都有着生命的重量。
对于崔金华、孙鲁宾、李东明、王晓龙等人而言,他们或许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分内之事”,然而,正因为他们对岗位的敬业、对责任的坚守、对爱心的执着,才能最终转化为挽救他人生命的智勇之举。而他们事到临头不犹豫、不推辞,事成之后不居功、悄然离去,则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凡人大爱。
崔金华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青岛好人。一幕幕令人感动的瞬间,让青岛市民宽厚的性格和热忱的本色跃然纸上。一颗颗炽热的心是爱的火把,让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有了更多善意和温情,给千千万万市民平添了守望相助的踏实感。
这一系列故事出现也并非偶然。青岛好人的背后有着一整套正在运行的良性机制,比如,崔金华老师能够救起学生一家三口,除去高度的责任心之外,也是因为成体系的家访制度。李东明师傅敢于并能够及时准确地对老人实施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等措施,也是源自严格的急救培训,以及其他配套制度撑腰。这种良性机制为勇于尽责、敢于援手的人们提供了保障。而事后,来自官方或民间的褒奖,又推动好人好报成为一种良性循环。
在一个文明社会,做好人、行好事本应是一种常态。也只有在举手投足中播下爱的种子,才能让我们和孩子最大化地享受到爱的浸润。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它就会潜移默化为一种文化,渗透于城市的每一个细节,开放出璀璨之花。
新闻推荐
□记者张晓帆通讯员曹杰报道本报青岛讯12月7日,位于青岛的一汽解放新能源基地正式建成并顺利投产。该项目采用政府投资、企业租赁的全新合作模式,预计年产5万辆纯电动卡车。该...
即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即墨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