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铅华褪尽留本色,不忘初心始得金——棘洪滩街道史志办刘好军十余载笔耕不辍,编纂完成300余万字地方志

半岛都市报 2017-12-01 11:11 大字

潜心编纂史志的刘好军。半岛全媒体记者张彤

通讯员祁树国

一纸,一笔,一杯热茶,史志办里,刘好军缕好思路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整齐的桌面上,堆放着各种史料和书籍,便于随时查看。年如一日,笔耕不辍,转眼间30余年的时间。

刘好军,是棘洪滩街道古岛社区人,1984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供职于棘洪滩街道办事处。20世纪80年代初,他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在各报刊和出版社发表、出版各类文学作品50余万字。1999年,因为工作需要,刘好军调到史志办开始编写地方志。历时10年时间,棘洪滩史上第一部地方志《棘洪滩镇志》出版,全书128万字,这也是城阳区基层修志的第一部乡镇、部门志。

翻山涉水两鬓花,阅尽书山始见金。“丰富而详实的史料是志书的生命。”刘好军说道。因此,在史料的搜集上,他下了大功夫,花了大力气,时光荏苒,初心不改。他告诉记者,在史料的搜集过程中,他曾走过一段弯路。由于当时经验不足,重点抓了口碑资料的搜集,却忽视了档案和文献资料的搜集。“虽然我们深入各村、单位,以召开座谈会,走访当事人、知情人等形式,搜集到大量口碑资料,但许多口碑资料在时间和事件上与档案和文献资料有明显差异。对此,我及时调整了工作思路和方式,由搜集口碑资料为主转为重点搜集档案和文献资料。”

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加之时间久远,棘洪滩街道的档案分别散存于青岛(即墨、胶州、崂山、城阳)、烟台、潍坊等地档案馆,为了做好档案查询工作,刘好军和其他同事常年奔波于这些档案馆。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查档效率,每次在查档之前,刘好军都提前与要去的档案馆取得联系,每天风雨无阻,在档案馆开馆之前到达,开馆时立即投入查档工作。为了不影响档案管理人员午间休息,他在午饭前便调足档案,草草用过午餐后,坐下来继续埋头工作。等到档案馆下午上班时,午饭前调取的档案刚好查完,接着再调取新的档案,直到档案馆闭馆才离开。为获取更多史料,或弄清某个问题,刘好军常常在档案馆一待数日,曾经先后30多次去即墨档案馆查档。与此同时,他还广泛开展文献档案的搜集,尽可能获取载有棘洪滩相关内容和信息的地方志、专业志、报刊杂志、文史资料、族谱等资料。2000多卷、1600多万字的档案查阅,2000多万字史料的形成,为志书编纂提供了丰富详实的内容。

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屈指算来,刘好军在史志工作岗位已度过了18个春秋。而这些年来,他始终如一笔耕不辍,起早贪黑,任劳任怨,没有休息过一个节假日。中秋节,他工作到下午五点才离开办公室,春节也照常续接节前工作,即使大年三十也没放弃笔耕。今年8月底,刘好军因病住院做了一次大手术,一个月后便上班了,而在家修养的这段时间,他仍坚持调阅有关资料,修改一部小学校志。

《棘洪滩镇志》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广受好评。先后获得青岛市2008-2009年度优秀地方志成果特等奖、第24届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山东省齐鲁新方志奖优秀基层志书奖。由于志书下限至2001年6月,棘洪滩撤镇设街道后,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各界要求续修《棘洪滩镇志》的要求和愿望强烈。按照有关规定,《棘洪滩镇志》出版才一年多时间,再续修不符合规定。刘好军便争取上级业务部门同意,在对《棘洪滩镇志》删繁就简基础上,不足一年的时间编纂完成全书168万字的《棘洪滩街道志》,并于2012年6月份正式出版。《棘洪滩街道志》图文并茂,编纂水平较高,引起山东省地方志领导和专家的关注,被省有关部门推荐入编中国名镇志,成为山东省第4家、青岛市唯一一个编纂中国名镇起的街道。目前,该志书书稿已完成,正由出版社出版。

去年,刘好军又完成《中华埠社区志》,成为棘洪滩街道第一部村志,填补了棘洪滩街道村志的空白。此外,他还结合地方志的编纂,做好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主编完成《摩天岭的传说》等3本、近百万字的民间故事集。

新闻推荐

“调解+速裁”,简案不跑马拉松即墨法院成立速裁中心,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仅26天

速裁中心办公室里法官正在为当事人调解。通讯员邹媛媛半岛全媒体记者高晓飞报道本报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众法治意识、权利意识的增强,社会矛盾纠纷多发、高发,百姓通过司法途径维...

即墨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即墨,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