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600年竹编老手艺将成非遗

青岛早报 2017-09-27 04:17 大字

在即墨龙山街道刘家官庄村,竹编技艺已传承约600年,如今,根据不同的需求,竹编产品已经增加到竹筐、竹篓等20多个品种,不仅是结实耐用的生活用具,也逐渐成为装饰工艺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记者昨天了解到,当地政府已将竹编老技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计划,让竹编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

竹编技艺已传承600年

在即墨龙山街道刘家官庄村一间简陋的农村房屋里,今年72岁的王成堂正在编竹篓,只见他手法娴熟,将一根根只有一二毫米细的竹丝依次穿插编制成形。王成堂说,他的竹编手艺是从祖辈传下来的,到他这一代已经传了14代,他12岁的时候就学会了竹编手艺。

据史料记载,官庄竹编始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有约600年的历史。几百年前,官庄村先民从云南移民到即墨前就已经掌握了竹编技艺,定居到即墨后,随之把南方的竹编技艺带到了北方。 “竹编最红火的时候,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竹编。 ”今年92岁的村民王成喜是目前村中竹编技艺传承人中年龄最大的。王成喜说,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官庄全村200多户人家就有180多户、700多名村民从事竹编业,村里当时还成立了竹器厂。后来,随着官庄竹编的不断发展兴盛,产品除销往潍坊、烟台、青岛市区外,还远销东北三省。其中,村庄编制的用于农村居民淘小麦的竹筛子最为出名,也为村庄赢得“筛子官庄”美誉。

竹编需要10多道工序

通过村庄能人巧匠的双手,一根根七八米长、直径10多厘米的竹子,经过10多道工序变成一个个造型精美的竹编制品。王成堂说,竹编制品从原料加工到成品需要经过截竹子、刮节、剥篾子、烤料、编器身等10多道工序。他用刀将一条薄薄的长篾子割成只有1毫米左右的细竹条,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粗细均匀,刀工之娴熟令人叹为观止。王成堂说,以竹篓为例,编制过程中要让根根竹丝编织成形,所有接头之处都要藏而不露、浑然一体。他编制的竹器造型精巧、结构紧密、经久耐用,产品供不应求。 “虽然现在一年能卖2万多个竹编,但因为费事费力,利润非常薄。 ”王成堂说,村里的一些老手艺人非常钟情于竹编,难以割舍,闲暇的时候就到他家里编竹编赚点加工费。一个竹篓从下料到成形需要四五天时间,但一个竹篓只卖160元,除去成本和人工费,利润所剩无几。目前,整个村庄只有3户人家常年制作竹编产品。

传承技艺欲申请非遗

官庄村民将传统工艺和现代生活习惯相结合,根据不同社会需求,产品推陈出新,如今增加到竹筐、竹篓、提篮、花篮、竹椅、竹凳等20多个规格品种,兼具实用和装饰用途。村里的年轻人没有人愿意学习竹编技艺,目前,村里只有80多位村民还在坚守这一传统技艺,他们的年龄都在70岁以上,竹编技艺面临无人传承的尴尬局面。 “竹编技艺是一项费时费力的纯手工活,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会竹编手艺的人越来越少。我不想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技艺失去传承。 ”王成堂说。据了解,目前,为了让竹编技艺得到传承,即墨龙山街道已经将“官庄竹编”技艺列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计划。

记者 康晓欢 通讯员 赵坤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棠梓清芬》书画册的背后故事

◎孙丽潍坊市治所旧称潍县,其名源自《尚书》所谓“海岱惟青州……潍淄其道。”当地文脉昌盛,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如五代韩熙载和李成都与潍县有密切关系。尤其明清时期潍县书画艺术与金石学相得益...

即墨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