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古代贵港人的吃和住

贵港日报 2017-09-10 21:48 大字

贵港市出土的有釉两进悬山顶陶屋。贵港市出土的反映古时酿酒的红陶灶台。文/图本报记者 张智荣

贵港古人吃什么

罗泊湾汉墓、风流岭汉墓等出土的文物,让我们得以了解古代的贵港人吃什么食物,是用什么器皿、用什么办法来烹饪的。

首先看主食。广西的原始农业以种植芋、甘薯为主。在距今6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居住在广西的人类开始了农业耕作,并掌握了种植水稻的技术。到两汉时期,广西的农业又有了更大的发展,人们的食物种类也大为丰富。罗泊湾一号墓出土的遣册中有“客秈米一石”、“客秈”、“仓种及米、厨物五十八囊”等陪葬品,这是广西地区对稻谷最早的文字记载。此外,风流岭汉墓也出土有稻谷残壳,孔屋岭汉墓中则出土了薏仁。从这些资料看,两汉时期贵港居民的主食应以稻米为主,其次是五谷杂粮中的粟、芋、薯及各种豆类、薏苡。而北方常见的粮食作物如麦、粱、稷等则未见出土,这应与广西地区常年处于湿热的气候不无关系。

再看副食。汉代贵港地区的副食有肉类、河鲜类和蔬菜类等三类。其中,肉食类品种繁多,《史记·孝武本纪》载,越人“鸡卜法用鸡一,狗一,生祝愿讫,即杀鸡狗煮熟,又祭”。《太平御览》引《异物志》:“郁林大猪,一蹄有四五甲,多膏。买者以铁椎刺其头,入七八寸,得赤肉乃动。”可见在西汉时贵港民间已饲养五畜,唯独马数量较少,需从北方引进。六畜中马是主要运输工具,牛为耕田的主要畜力、且价格昂贵,不轻易食用,猪、羊、狗、鸡是最普遍的食用肉类。考古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在贵港的汉墓中就出土有鸡骨,罗泊湾一号墓出土的木简记载有夹脊肉为陪葬品,贵县高中4号墓出土的三合式陶屋模型中有三只羊正鱼贯进入羊圈的场景,汉墓中出土的铜质或陶质的猪、羊、狗、鸡、鸭、鹅等塑像更是数不胜数。此外,人们捕猎而得的野兽、禽类如獐、鼠、野鸭等亦可食用。由此可见,两汉时期贵港人肉食丰富。

贵港古人的副食除肉食外,还有河鲜。贵港地区水源丰富,河流纵横,渔业产品丰富。《史记·货殖列传·正义》记载:“楚越水乡,足螺鱼鳖,民多采捕积聚,棰叠包裹,煮而食之。”《淮南子·精神训》也有“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中国得之无用”等。罗泊湾一号汉墓木牍上书有用蟹、鱼作为陪葬品的记载。孔屋岭汉墓出土了一个陶罐,装满了河蚌的壳。由此可见,鱼、虾、蟹、蛇、螺、蚌、鲍、贝等已成为贵港古人的食品。

蔬菜类也是副食的一种。从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看,两汉时期广西地区的蔬菜类主要有冬瓜、黄瓜、木瓜、葫芦、葱、韭菜、白菜、竹笋、芹菜等。罗泊湾一号墓即出土有黄瓜、木瓜等的种实。

当粮食丰富的时候,贵港古人开始酿酒饮用。从贵港出土的汉墓看,很多墓都有酒器陪葬,质地从铜、漆到陶、木、玉、玻璃,类型则包括盛酒器(盉、壶、钫、尊、瓿等)、温酒器(樽、鐎壶等)、舀酒器(勺等)、饮酒器(杯、卮、耳杯等)等,种类众多。其中既有从中原传入的先秦器皿,也有越族本地酒具。罗泊湾一号墓出土的木牍《从器志》中,所列的陪葬品就有“厨酒十三缶”;贵县新村22号东汉墓出土的一件红陶灶台,被认为是典型的酿酒作坊情景。该灶台呈长方形,灶面有三个火眼,分别置放釜、甑、双耳锅各一,灶身两侧各有一个大陶坛,各立一人在操作,这很可能就是用来盛放酿酒原料的容器。这些人各司其职,惟妙惟肖地反映了当时酿酒作坊中生产的全过程,表明到东汉时期,贵港地区的酒文化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贵港古人也不缺水果。罗泊湾一号墓出土的木牍中记载有“有实笥卅一”,并发现李、橄榄、乌榄、梅、桔、香瓜、木瓜等的种实。《三辅黄图》载: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甘蔗十二本……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子、柑橘皆百余本。”除此之外,还有柚、杨梅、李、香瓜、芭蕉等。由此可见,贵港古时水果种类非常丰富。

说到食物的烹制方法,罗泊湾一号墓出土木牍列有酱、胥、菹等菜肴烹制方法。酱,由制作材料的不同有不同称谓,包括醢、鮨、胥、菹等。醢,即肉酱;鮨,即鱼酱;胥,即蟹酱;菹,《释名》:“菹,阻也,生酿之遂使阻于寒温之间不得烂也。”即腌制的酱菜。罗泊湾一号墓出土的封泥匣即墨书有“筍菹”字样,“筍菹”就是用竹笋腌制成的酱菜。

以上食物的烹调方法均需使用调味品,文献和出土文物中常见的调味品有盐、酱、曲、葱、韭、蜜、蔗糖、姜、桂皮、蒜、花椒等,如《史记·货殖列传》就有“岭南、沙北固往往出盐”等有关广西地区产盐的记载。东汉杨孚的《异物志》则详细记载了岭南古越人制蔗糖的流程:“(甘蔗种植)……远近皆存,……迮取汁如饴,名之曰糖,益复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而冰,破如冰,其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石蜜也”。

从贵港的考古发现看,两汉时期的主要炊具有灶、釜、甑。灶为立体长方形,灶身前有灶门,后端有烟突,灶面有三个火眼。釜的器形近似于现在的锅。甑多与釜配套使用,其底部有条形孔,使用时将甑放在釜上,甑盛米,釜盛水,釜中的水蒸气经过甑底的穿孔通向甑,将食物蒸煮至熟可食。此外烹煮的器具还有鼎、鍪、锅等。

贵港古人住什么房子

安居才能乐业,从古至今,住宅都是中国人最看重的资产。在贵港的诸多古墓中,就出土了很多房屋的模型。这些建筑模型明器内,有的还堆塑有手工作坊、家畜饲养、地主家庭等场景。通过细致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烧铸在尺寸之间的那些古代人真实而有趣的生活细节。

先来看一个东汉墓出土的四角六楼城堡。这件珍贵的文物是一个城堡,为正方形,四周高墙环绕,高墙盖瓦遮护,城门上是四坡顶门楼,城墙四隅各设一个攒尖顶角楼,瓦面划瓦垄,角楼的两边外向墙中部各竖镂一对“十”字形窦孔。

门楼前后各设一个方门,城堡前后各设一大门,各有一俑持械守卫,大门两侧对称镂直棂窗和菱形格棂窗,城墙与门楼镂菱形格棂窗,城内左右各置一座陶屋。其中一座是单层结构,呈长方形,四坡顶,屋正面左右各开一门,两门之间镂菱形格棂窗,其余三壁皆镂菱形格棂窗,屋内放置六俑,其中门外走廊各有一俑,左俑跪伏于地,右俑站立作参拜状,室内四俑跪伏于地,右俑站立作参拜状,室内四俑,其中二俑各坐在床的一端,一俑捧物跪地,一俑捧物站立。房通高12厘米,底长24.8厘米,宽12厘米。另一座陶屋是边高边矮分上下两层楼阁式,四坡顶瓦面,上下两层之间设阶梯相连,底层作敞开式,设一大门,室内一俑凭几端坐状,一俑棒物站立,另一俑跪伏于地,二楼靠左设门,依阶梯处墙壁镂菱形格棂窗,室内也有三俑,形态与底层的俑基本一样,或坐、或站、或跪,后墙、左墙皆镂菱形格棂窗,右墙根处镂一个“Ω”形窦洞。屋通高22厘米,长28厘米,宽11厘米,两座屋均设檐廊,城堡围墙外四周和房屋外四周刻划几何纹、叶脉纹和仿木构架纹。

这一座城堡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贵港古人的家居场景。首先是显示出人们已经普遍饲养家畜、家禽:屋内有猪圈并有人喂猪,还有狗(右侧下端镂一个“Ω”形窦洞,有一狗向外窥视)。在其他出土陶屋中,还有鸡等家禽。

这件模型屋内居民众多,有人舂米,有人站着聊天,有人喂猪或做其他家务,生活气息十足。屋里还有排便坑口,说明当时的房屋内已经设计了厕所,并且依据房屋形制不同,厕所位置也有所不同:单体型房屋,设在主屋一侧;曲尺型房屋,设在主屋之后一侧的廊屋;干栏式,则上为厕所,下为畜圈。这说明,当时贵港的人们已经非常讲究卫生了。

先秦以前,广西境内的西瓯、骆越人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是“干栏式”建筑,中原汉人的房屋建筑则多是平地起建。汉越杂居后,汉式风格的建筑对越人产生了影响。贵港汉墓群出土的东汉以后的陶屋,已很少见到干栏式陶屋,主要是三合院式陶屋、楼阁式陶屋,这反映出当地人已逐渐放弃传统的居住建筑形式,采用汉式风格。

从贵港汉墓出土的形式多样的陶屋,可以看到贵港古人的住房从造型简单的单体型,演变到曲尺型、凹字型,再发展到较为复杂的楼阁型,再到筑有角楼、烽火台等防御设施的城堡型,既有中原建筑的斗拱、庑殿、卷棚、四角攒尖等结构特点,也有适应南方气候的少数民族干栏式建筑,能够看到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融合。

如1955年出土于贵县高中工地4号墓的六俑陶屋,是三合式结构,由前屋和左右两屋组成。屋内有六人,分别作舂米、簸米、喂猪的姿势。凹入处围成猪圈。猪圈内有一头肥硕的大猪正在进食,一人从屋内探出半个身子,双手捧着潲桶向猪槽内倒潲水,一面专注地看着猪吃食。人物神态逼真生动,惟妙惟肖。猪圈的左侧是羊圈,三只羊正从屋外争先恐后鱼贯而入。

此外,从贵港汉墓出土的陶井模型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贵港的古人已经开始掘井取水,解决了水源问题,这使得人们可以远离江河生活,不用担心水患,也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

这些出土的房屋造型,都是陶器。陶器的烧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大约距今1.2万年,广西地区越族先民已经发明使用陶器。到西汉晚期以后,除了日用陶器外,专门作为随葬用的明器迅速增多,如灶、井、仓、屋、楼、牛车、人俑、家畜家禽等。东汉时期,专门用于陪葬的明器数量剧增,尤其是象征庄园经济生活的井、灶、仓、圈及猪、狗、牛、羊、禽模型大量出现,反映了当时的厚葬风气以及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它们记载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情景,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每一件文物,也许就包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场激烈的战斗,一串幸福的欢笑,一幅美丽的画卷……它是历史的浓缩,是历史的反映,是历史的见证,是历史的最好诠释。

新闻推荐

微信转账他人资金构成盗窃罪

“通过这起案子,给使用手机微信支付的人们提了个醒,一定要谨慎,并设置好安全密码,以防被盗遭受损失。”即墨公安局办案民警介绍,在这起案件中,涉及微信钱包绑定的银行卡及微信支付密码的属性认定。微信...

即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即墨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