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点亮”山东第一盏电灯

烟台日报 2022-04-15 18:02 大字

□张伟

1879年5月28日(光绪五年四月初八),英国电气工程师毕晓浦(J.D.Bishop)在上海乍浦路一幢仓库里,以10马力(7.46千瓦)蒸汽机为动力,带动自激式发电点燃碳极弧光灯,从此“点亮”了全国第一盏电灯。

1882年,英国人立(R.W.Little)招股成立上海电气公司(亦称上海电光公司),在大马路31号A(今190号)创办上海第一座发电厂,在电厂的转角围墙内竖起第一盏弧光灯杆,并沿外滩到虹口码头立杆架线,串接15盏灯;同年7月26日下午7时,电厂开始供电,开创了我国最早的电厂。

关于山东有电的历史,目前社会公认的说法是:1898年德国人朴尔斯曼在胶州湾建立电厂,主要供德国胶澳租借地的军事和督署机关用电,从此“点亮”了山东第一盏电灯。笔者认为,这一说法并不准确,早在1881年,美国传教士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借助大西洋电报公司的塞勒斯·W·菲尔德先生捐赠的发电机和电灯装置,在蓬莱基督教会的文会馆内“点亮”了山东的第一盏电灯,山东有电的历史比目前公认的说法应该提前了17年。

狄考文(1836年—1908年),字东明,1836年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基督徒家庭,1854年中学毕业后受洗成为基督徒,先后考入宾州加农斯堡杰弗逊学院、阿利根尼的西方神学院,获得神学博士学位。1863年7月3日,狄考文接受美国北长老会差会的派遣,携新婚妻子邦就烈,与其同乡郭显德博士(Hunter Corbett)夫妇同乘一船,经过长达165天的航行,终于在1863年底抵达上海,翌年1月15日再从上海搭船到山东登州(今蓬莱),从此开启了他在中国45年的传教生涯。

狄考文选择在登州传教,是因为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后,烟台成为开放口岸之一。最早到达这里的是美国北长老会的倪维思博士(John Livingston Nevius)夫妇,他们于1861年到登州买下一座残破的观音堂,开始了传教工作。当他们看到中国妇女饱受压迫、迷信且愚昧的状况,即把她们作为传教的对象,为使她们受教育,并学习维生的技能,于1862年创办了中国北方第一所女子学校。当狄考文夫妇到达时,正赶上倪维思因夫人病重,需返国就医,于是狄考文夫妇就接替了他们的工作。

狄考文夫妇到登州传教时开办的蒙养学堂,经历了初期的艰难。据《文会馆志》记载:“自一八六四年至一八七二年设学九载,教习五易,共收生徒八十五名,而学满六年者仅四人。”可见当初狄考文夫妇办洋学堂实属不易,他们被当成邪恶的“能吃小孩的洋鬼子”,不仅招生困难,而且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穷人家的孩子要肩负养家糊口的责任,导致入学者人数很少,能坚持到毕业的更是凤毛麟角。1873年起,狄考文改变了过去只在穷苦的非基督徒中招生的方法,开始招收年龄稍大、基础较好的基督徒家庭的子弟入学,并鼓励成绩较好者参加登州县考,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好成绩。蒙养学堂因此在当地民众中赢得了声誉,前来求学者日益增多。不仅如此,狄考文为了吸引百姓来到教堂,达到传教目的,在简陋的学堂里设立了“一个物理仪器室、一个化学实验室以及一个商店和贮藏室,还有一个结实的石制观星台,造价160美元”。狄考文不忘用科技增添生活的情趣,他家中的餐桌上空飞旋着一个自制的电动驱蝇掸,新奇的事物吸引着当地百姓一探究竟,也由此开阔了学生和登州百姓的视野。

1876年,蒙养学堂第一批三名学生十年学习期满,成绩优秀,狄考文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颁发了文凭。毕业典礼的同时,学堂改名为“文会馆”。文会馆成立后,学生来源已不再成问题,许多邻近郊县的学生,慕名前来求学,也有少数来自省外。文会馆不仅是中国第一所近现代高等院校,也是最早开设博物馆相关课程的高等院校,其博物馆教学内容包含地质学、动物学、植物学等。狄考文平日在登州的休闲处是他的工作室,每年至少对外开放一次。上物理、化学课时,狄考文亲自示范,教学生做检修、保养、拆卸电机、缠线圈、上绝缘漆等技术性工作。他训练出来的铁工、焊工、电镀工和电线工很容易谋到生计,有记载文会馆的毕业生想到济南创办电灯公司,因受到当地官僚的强力阻碍未果,最终不得不在当地官僚开办的电灯公司中担任技术主管。据《登州文会馆志》中记载,“登州文会馆所具备的水学器、气学器、蒸汽器、声学器、力学器、热学器、磁学器、光学器、电学器以及天文器和化学器等教学器材共达300多种”,狄考文在给亲属的一封信中说道:“我花费很多时间和相当的精力与金钱制作物理仪器设备,我在这方面有天然的兴趣,我认为在中国,自然科学将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狄考文因为在科技理论及实际操作方面的能力出众,因此应邀到各地做科学实验和现场讲学,将先进的科学和技术传到中国的各个角落。

创办于1876年的上海格致书院,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科技馆,号称晚清上海输入西学的三大机关之一。1877年6月29日,狄考文应邀到该书院讲解电学原理并当场做实验演习。我国近代最早的科技刊物《格致汇编》载文说他“讲附电气(即电流)之理甚清楚,用器具显出附电气之性情,最为灵巧”。为此,登州文会馆的名字在中国教育和科学界越来越响。1879年5月到1881年1月,狄考文夫妇第一次回国休假途经欧洲时,遇到美国商人、创建大西洋电报公司的塞勒斯·W·菲尔德先生。狄考文向菲尔德推介了他在登州文会馆的事业,最终使这位大商人产生了兴趣。当狄考文休假结束回到登州后,随即给塞勒斯·W·菲尔德先生写了一封信,请求他捐赠一台发电机。1881年上半年,狄考文收到了对方捐赠的一台发电机和电灯装置,首先在文会馆内点亮了电灯。如同毕晓浦在上海乍浦路仓库亮起碳极弧光灯,从此“点亮”了全国第一盏电灯,狄考文在烟台登州的文会馆“点亮”了山东第一盏电灯,尽管电灯仅供文会馆应用而并未普及,但作为一种新技术的运用,蓬莱毕竟在山东率先迈出了第一步。

不仅如此,狄考文在随后的传教生涯中,始终应用和关注电力技术的发展。随着文会馆招生人数的增多,1886年,狄考文建起西式楼房,新教堂正式投入使用。据《文会馆志》记载:博物陈列所建于学堂之前,博物馆后面为教堂,此外在登州文会馆内设立藏书室、阅报室、物理和化学实验室等,还设有观星台(天文台)等设施,同时文会馆内还配有洗澡间、发电房等附属设施,它有一个非常高的烟筒,看上去像是当地的一个地标。《文会馆志》记载文会馆配备发电房,用电照明、从事电镀都成为现实;文会馆安装发电机,一直工作到1904年,狄考文将其搬迁到潍县。狄考文在日记里写道:“一个月前,我启程经由陆地去潍县,我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拆卸并装箱我的物品以及诸如车间、锅炉、引擎、发电机等。把各种各样的物品都装箱完毕并准备好船运往潍县是一件艰巨的任务。”这也验证了发电机在蓬莱的存废时间。

狄考文亲自或督率他人,在中国译员和学生协助之下,编写了一系列现代各级学校用教科书,供他所办的学校和清末民初大批教会学校及中国政府官办学校使用。到1895年,狄考文编写的教科书已达28本,其中八成是科学范围的。狄考文除了精于数学,编有《笔算数学》《代数备旨》之外,还编辑了《电学全书》《电气镀金》等与电力有关的中文课本,传播了近代科技与文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文会馆开设的自然科学课程“在当时中国的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回忆狄考文,美国传教士狄文爱德写道:“让我们很多人记忆最深的是他做的一个关于电的带图示说明的讲座,起初是在潍县的广文大学,后来又给那里的外国人讲了一次。我们在学校里一个黑暗的教室里,观看长长的火光和彩灯发出的弯曲的弧线,以及一个半身被照亮、穿着黑色的长袍、蓄着白胡须的高高的身影,看起来他像是一个老巫师,精通邪恶的法术,现在变成了带来光明的艺术家。”确实,正如狄考文晚年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所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着美好的未来。我很高兴有机会做我所能做的使她迈向美好未来的事情”。而他自己,也由刚来中国时被当作“吃小孩的洋鬼子”,嬗变为在“基督教、科学和汉语方面均有造诣的屈指可数”的成功传奇人物,在恰逢中国社会经历痛苦蜕变的时期,狄考文在电力的引入、普及应用方面所作的贡献,改变了山东用电的历史,而且,让烟台成为山东电力历史上一个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理坐标。

新闻推荐

青岛地铁:11条线路开启“加速度”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进化的表现,一个个项目就是记录这一过程的载体。地铁建设不仅连接了城市的物理空间,也开启了崭新的发展...

胶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