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磨一剑杯薄如蛋壳

青岛早报 2022-02-19 05:41 大字

胶州三里河文化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器壁厚度仅0.3毫米,代表着这一类型陶器的杰出成就。可惜它在历史进程中如昙花一现,没有留下关于工艺的记载。如今胶州孔子六艺文化园黑陶艺术馆馆长刘锦波,凭借“六年磨一剑”1:1复原的蛋壳黑陶作品,让人惊艳。 2月17日,早报记者走进位于胶州孔子六艺文化园的刘锦波大师工作室,聆听刘锦波与蛋壳黑陶的故事。

一口水缸让他钟情制陶

脸庞沧桑,皱纹清晰可见,双手粗糙有力,这就是刘锦波。谈及为何会选择从事陶器制作,刘锦波表示,这是 “天赐良缘”,他出生于制陶世家,自幼受父亲影响,慢慢喜欢上了制陶。 “10岁的时候,我父亲在生产队作坊做一口大水缸,运用‘半拉坯’制作工法,两只手用泥拍子同时内外拍打水缸壁。自打那时我就钟情上了这个手艺。 ”刘锦波说,1989年去北京进行系统学习,1992年成立了个人工作室,专业从事黑陶制作。记者看到,他的艺术馆一楼北屋就是制陶工作室,许多艺术品都是从这里诞生的,其中就包括蛋壳黑陶高柄杯。大部分高度为20公分左右,重30克左右,杯口呈喇叭形,杯身为圆锥形并带有很多圆孔,陶身为纯黑色。他的妻子刘秀云说,烧制黑陶要用黄河河泥,他们都是去东营、滨州找。制陶时候只能用中间泥层,因为杂质少、富含多种矿物元素,在陶器烧制过程中能产生均匀的纯黑质感。

六年摸索用了20吨陶泥

刘锦波介绍,胶州三里河出土的蛋壳陶已有四千年历史。蛋壳黑陶高柄杯是1974年在胶州三里河文化遗址出土,堪称绝世佳作。蛋壳黑陶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薄如蛋壳。而他历时六年苦心孤诣1:1复原的就是这件蛋壳黑陶高柄杯。

“2000年到2006年,我潜心研制蛋壳黑陶。这六年光泥料就用了20吨。虽然自己有20年烧制黑陶的经验,但是研究蛋壳陶的制作技艺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资料可供参考,只能跑到省博物馆去观察展品,一去就在济南呆上个两三天。通过展品的轮纹判断轮盘、看表面肌理判断用什么工具。”刘锦波说,六年的摸索期中除了睡觉、吃饭,就是烧制蛋壳陶。期间也曾想过放弃,但是在家人、朋友的支持下,还是坚持下来,“我的一位朋友在这个阶段给了我很大的资金支持。 ”

做蛋壳陶最难的是修坯

“前前后后做过无数次试验,6年时间才做成第一件蛋壳陶。 ”刘锦波回忆起第一次做成蛋壳陶时的经历仍然唏嘘不已。“做蛋壳陶最难的是修坯,虽然它看起来和普通陶器一样,但是在坯体晾干后,体积要缩10%左右。所以在拉坯时要把坯体弄得厚一些,外层的坯体都需要一层一层地刮掉,最里面的一层才是最后要留下来的成品。 ”刘锦波说,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直径、弧度、大小等。除了工艺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心态。要把1公分厚的坯刮成0.1毫米,还要雕刻图案,这就要求在拉坯时有“内外兼修”的本事,即使这样,十几年中成品也只有一二百件。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邹忠昊 受访者供图

新闻推荐

胶州湾海底又见“贪吃星”

春节刚过,红岛渔民在胶州湾海域查看10多米深的海底蛤蜊养殖区时发现,海星再一次出现。连日来,渔民们为防范风险,提早启动了“...

胶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胶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