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芦苇时光 □胡义深

半岛都市报 2022-01-01 02:13 大字

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进入小雪时节后的整个冬月,正是收获芦苇的时候,老家的男女老少都会为芦苇而忙碌。长满苇荡的满滩芦苇,是上苍赐给当地人越冬过年的一份厚礼,令周边没有芦苇村庄的人们世代羡慕。

老家村西南,有一片约400亩的湿地,是胶州湾与陆地的交汇处,大潮时接纳海水,雨季是陆地的滞洪区,这里常年盛满被当地人称作“两合水”的水,最适宜芦苇的生长,生长出的芦苇以杆高粗直硬而出名,用这里的芦苇编制的席子、苇苫、帘子等用品,在集市上都比别人的价钱高。水里野生的河虾、鲫鱼、鲤鱼、草鱼、黑鱼和闸蟹,味鲜肉嫩,口感极佳。祖祖辈辈的村里人把这里称作“聚宝盆”和“鱼虾仓”。

上个世纪的生产队时期,每到大雪季节芦苇成熟的时候,我们村就会组织一年中最后一次、也是我们村特有的会战——收割芦苇。如果说收获庄稼是为了装满粮囤子,那么收获芦苇是为了富有钱袋子。当时收获的芦苇,大部分都会加工成苇苫,卖给盐场盖盐垛,生产队集体所得收入,可以为年终决算每工分值增加几厘钱,别看只是几厘钱,一个整劳力每天可增加几分钱,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每家每户再从分到的芦苇中,捡挑出一些品相好的,编制成席子、帘子,更有能工巧匠做成鸟笼子,到集市上卖掉,就可以置办比较丰盛的年货,过一个丰衣足食的春节。社员们憋足了劲,提前做好各种准备,把割芦苇的镰刀磨得锋利无比,将皮衣、皮裤和特制的鞤鞋检查修理缝补好,只等着生产大队发出收割的命令。

一般收割芦苇的天气,都会选择阳光足、风力小、气温高的天气,生产队将男女劳力根据每个人的实际,合理搭配分工,男青年下水收割,女青年将收割的芦苇运到岸上,壮年人用独轮车运到生产队部,女壮年在队部里进行分拣。一般一天时间,就会把各自的芦苇收割结束。大人们忙着收割,我们这些半大小子也忙得不亦乐乎。一大早,跟着大人来到芦苇荡,先捡挑几根粗壮的做成芦笛,几个小伙伴在一起,比赛谁做的芦笛漂亮美观,谁吹的声音响亮悦耳动听。等到太阳爬高了,气温升起来了,便拿着捞篱、铁锨,下到水里,砍黑鱼、捞小鱼虾。

收割完芦苇后的一个月里,人们都在围着芦苇忙。大人们白天在生产队给盐场加工苇苫,加工好后,送到附加的国营盐场;晚上回家也闲不着,先从分回家中的芦苇,挑选出可以编席子、织帘子、打苫子的,分门别类的放好,然后根据情况分别加工;我们小孩子放学后,都会主动地将包在芦苇外面的那几层皮,仔细地剥掉,剥皮的时候不能用蛮劲,要按照叶子的自然缠绕规则逐层旋剥,否则,容易将芦苇折断废弃,然后整齐地摆放到大人们加工的地方。我们之所以会热衷于干这种费力枯燥的活,也是有动力驱使的,因为,加工出的这些物品,腊月里偷着拿到集市上卖掉后,过年的新衣服、鞭炮便就有了着落。除此之外,我们也总会优中选优,挑选出几根粗壮挺直的芦苇,存放起来,正月里姑舅姨家表兄弟们来,作为礼物送给他们,用作春天扎风筝的框架。

时过境迁,沧海变桑田。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芦苇荡没有了,随之而来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看着闲空地边、沟渠旁长出的几株芦苇,老人们会动情的给孩子们描述当年芦苇荡的丰饶,诉说收割芦苇时的忙碌劳累,讲述加工芦苇时的喜悦心情,模仿着吹芦笛的手势和吹出的声音。可是,无论大人们如何尽量地声情并茂,孩子们眼里流露出的眼神却是不屑一顾的,毕竟,没有亲临其境、亲身体验、亲自经历过,是难以体会到当时的情感,也就形不成共鸣。

新闻推荐

地铁1号线6分钟穿越胶州湾! 1号线南段23日起试乘,列车可在海平面下88米穿行,最快时速达百公里

凤凰岛站。本报12月23日讯(记者赵波李自强)6分钟过海!23日,青岛地铁1号线南段试乘活动启动,乘客纷纷尝鲜...

胶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胶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