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读百版报纸 千种美好一齐涌上心头

青岛晚报 2021-11-27 11:10 大字

秉承“百姓情怀有家有爱”的办报宗旨,即将迎来创刊30周年的《青岛晚报》,于26日出版的百版特刊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情追捧。

晚报小记者

享受课后奇妙的阅读时光

26日下午一放学,不少晚报小记者听家长说起《青岛晚报》发行了100版《三十而立致敬时代》特刊,都兴奋地读起了报纸,享受课后阅读时光。

“何其有幸,能见证晚报的三十年。今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晚报小记者专版,我看到了王绍君姐姐的故事,她是首批晚报小记者团的成员,小记者团伴随她成长。”青大附中的晚报精英小记者徐言渝说,“同为晚报小记者,我也深感自豪。”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祝福《青岛晚报》创刊30周年生日快乐,我们这一代人无疑是最幸福的一代人。”平安路第二小学的晚报精英小记者韩承昱表示。

“‘成为小记者,让你拥有奇妙经历’,这句话我深有体会。我成为小记者的一年里,参加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开阔了视野,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海逸学校的晚报优秀小记者迟静瑶深有感触地说,“当把一次次经历转化成文字发表在晚报上,我收获了自信。感谢《青岛晚报》的陪伴,祝《青岛晚报》生日快乐,明天更辉煌!”

“记者编辑们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我非常敬佩他们!”台东六路小学的晚报优秀小记者刘芳菲表示。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首席记者张译心

青岛男篮队长

晚报的报道,给我一种力量

26日一大早,记者收到来自青岛国信海天男篮队长王庆明的一条消息,称一定要给他留一份特刊。作为青岛篮球领域的佼佼者,王庆明曾接受晚报记者的专访,特刊中有关于他的内容。

当天下午,青岛男篮队员们正在篮球馆训练,记者给队员们送去了特刊。收到特刊后,王庆明就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翻看起来,“特刊中有关于我的报道,我感到很骄傲,这份报纸我会好好收藏起来。”他对于《青岛晚报》有着一份独特的感情,“每次去外地打比赛,晚报记者不仅时时关注着我们,而且还给予我们鼓励,看到晚报的报道,我就能得到一种力量。”

其他队员收到特刊后也纷纷谈起关于晚报的记忆,有球员称自己在职业联赛的第一张发布的照片就是晚报记者拍的,当时拿着有自己照片的报纸,高兴了好几天。

青岛男篮,会有高峰也会有低谷,能在队员赢球时为其欢呼,在球队输球时给予安慰,这也许就是《青岛晚报》带给这支球队的意义。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栾丕炜

养老院老人

他人读自己看,看了一遍又一遍

26日,在位于如东路7号的青岛圣德嘉朗颐养中心,老人们或自己看,或由护工读,津津有味地看着《青岛晚报》100版特刊,回想着自己和晚报有关的故事。

“我们每年都订阅《青岛晚报》,有的老人自己看,有的就由护工读。”青岛圣德嘉朗颐养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老人们听得很认真,听到熟悉的地方时,还会小声交流一下。集体读报后,有些老人还会拿起报纸,把自己喜欢的新闻再看一遍。73岁的李女士说起与《青岛晚报》的缘分,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从《青岛晚报》创刊到现在,每年都会订。”“每天读报,不仅能了解大事,还能知道许多跟咱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虽说近几年她玩起了智能手机,但还是会每天留出时间来读报。“我还是喜欢闻着纸香,慢慢读、细细品的感觉。”

工作人员介绍,中心订阅了很多报纸,供老人每日阅读。“读报不仅可以增强记忆力,防止老年痴呆的发生,还可以愉悦身心,增加生活乐趣。”当天100版特刊,老人们看了又看,晚上吃完饭后,老人又主动拿起了报纸看。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徐美中

青科大学生

百版特刊勾起了“晚报记忆”

26日,包装精美的《青岛晚报》100版特刊新鲜出炉,记者一大早来到报社,拿着一捧报纸赶到青岛科技大学。正值同学们下课,一摞摞报纸引来了同学们的围观,在记者的询问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聊起关于晚报的那些记忆。

“我家一直都订《青岛晚报》,小的时候每天放学都回家看我喜欢的体育板块,看到自己喜欢的球星还会特意剪下来,贴在我的屋里。”张同学告诉记者。

“我家也订了,主要是我爷爷每天都看,读晚报已经成了他的一种习惯。”李同学说,小时候她在家里还常常扮演“报童”的角色,每天为腿脚不好的爷爷跑腿下楼拿报纸。还有同学记起了卖报纸的情景,“小时候把攒得厚厚的一摞晚报卖掉后,拿到的钱可以去买零食。”王同学说,对于这份《青岛晚报》100版特刊,他打算好好收藏起来。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栾丕炜

晚报资深读者

每天盼着0532的号码来电

“我太高兴,太激动了!”26日下午,当记者拨通读者周维的电话,告知他的投稿在《青岛晚报》30周年特刊刊登后,他高兴地连声感谢。今年53岁的周维是东北人,在上海工作多年,1997年至2004年,他被公司派到青岛城阳区工作了七年。他投稿给《青岛晚报》,收到了副刊主编的亲笔回信。从那以后,周维几乎每个周末都去夏庄邮局贴两角钱的邮票寄稿子,而印有“青岛晚报”红字的牛皮纸信封也成了他工作之余最大的期盼。

离开青岛17年了,但周维每天都会打开手机看《青岛晚报》的电子版。从胶州湾海底隧道贯通,到胶东机场建成,他对青岛的变化了如指掌。“不瞒你说,我一看到0532的来电就很激动!”他笑称,当年给《青岛晚报》投稿的小周,现在已双鬓染霜,但他对晚报、对青岛的关注却从未减淡。他也承诺,有空一定回青岛看看,来报社看一看。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高静文

责编/吕巡江美编/李红芬审读/王林宏

新闻推荐

徐恭藻:让利群不止于商业 打造青岛商业发展史上多个“第一”晚报对话徐恭藻见证商业的变革和超越

有人说,青岛老百姓这辈子绕不开的品牌,除了海尔青啤外,就是利群。从最初默默无闻的不足千平米的小百货店,到登顶青岛零售商业...

胶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胶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