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不大,做全球“头”等生意 胶州李哥庄镇年产5亿顶帽子,全球三分之一棒球帽出自这里

半岛都市报 2021-11-09 01:01 大字

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张昌威朱佳鑫(署名除外)

“双11”将至,如今很多人正忙着通过网络“买全国”“买全球”,但你可能不知道,全球每三顶棒球帽就有一顶产自胶州市李哥庄镇。李哥庄镇生产的棒球帽不仅行销全球,更是摆满世界各大运动品牌的柜台和很多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展台。

日前,半岛全媒体记者来到李哥庄镇,探访“中国制帽之乡”的产业现状。

制帽企业门头林立

老少都有挣钱机会

走进李哥庄镇,就像进入一个“帽子王国”,沿街大大小小的制帽工厂和辅料企业门头映入眼帘,涉及品类囊括制帽业每一种用料,很多厂区和商店的招牌上印着多种外语。

在号称“制帽第一村”、李哥庄镇制帽产业发源地——鑫窑新村小窑社区,到处可见林立的制帽企业门头。这些企业或大或小,大的企业拥有宽敞的厂房和上百名工人,小的企业不过几个人,有的就设在村民家里,主要从事来料加工。

在小窑社区大路两侧,专卖帽子辅料的商店鳞次栉比。围绕制帽业,小窑及周边村庄形成进料、电脑绣花、制线、帽盖、帽扣生产销售等配套产业。如今,制帽业已经深深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在小窑社区制帽一条街上,有一个公交站点就叫作“帽厂”。

“李哥庄的制帽业以小窑社区为中心,这里是发源地,社区建起了3公里长的制帽原辅料销售商业街,这里九成居民从事制帽业。”鑫窑新村党委书记叶瑞霞是土生土长的小窑人,她告诉记者,制帽产业带动了当地居民就业,“在这里,上到70岁的老人,下到20岁的年轻人,都能在制帽产业链上找到就业机会。村民几乎没有出去打工的,靠着制帽产业,不愁吃不愁穿,生活比较富裕。”

在小窑社区,不少居民开厂、开店做与制帽相关的生意,有的居民则在家里置办两台缝纫机,从工厂接活儿在家里加工,一般是帽身与帽檐缝合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序,新手三两个月可能都学不会。一家帽厂的老板介绍,“她们一年挣十万八万没问题,比在工厂上班挣的还要多,可以从多个厂家拿活,常年闲不着,在家里还可以看着孩子、做着饭。”在小窑社区,不少老人靠在家里铰线头、钉扣子,每月也能收入三五千元钱。

叶瑞霞介绍,鑫窑新村现有制帽业民营企业124家,聚集着李哥庄镇最具活力的制帽产业组团,年产值25亿元,解决劳动力2万余人、工人年均收入5万余元,“以前制帽企业都是通过贸易公司接订单,现在制帽企业都有自己的贸易公司,很多是大学生毕业回来成立的贸易公司,直接在网上接订单。”

小帽子带起大产业

上下游产业链聚集

在李哥庄镇鑫窑新村服务中心四楼的胶州市制帽行业商会展厅里,叶瑞霞向记者介绍起这里制帽业的缘起,“1985年,一名港商与当地工艺品公司合作,在当时的小窑村成立青岛飞龙金冠帽厂,这是胶州第一家现代制帽企业。在建立之初,飞龙金冠帽厂就能年生产各类帽子1800万顶以上,全部出口,供不应求,利润丰厚。飞龙金冠帽厂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增收致富,到1988年企业职工超过1000人,并带动起周边多个配套加工作坊围绕其发展。”

“1996年,另一名港商成立了一个更大规模的帽厂——圣龙帽厂,容纳就业5000多人,主要为周边村庄村民,间接带动周边配套个体户200余家、就业近千人。圣龙帽厂先后在铺集镇、胶东镇设立分公司,胶州制帽产业日趋扩大。”叶瑞霞介绍,“到了2000年左右,有很多外地商人来到李哥庄投资,现在这些大大小小的企业有不少就是那时建立的。”而从金冠帽厂、圣龙帽厂,走出了一批本土制帽业老板,李哥庄镇制帽产业进一步扩大,并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聚集。

“起初做帽子的辅料都要去广东、浙江采购,运到李哥庄来。随着制帽业规模的壮大,从十年前开始,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的布料商纷纷在李哥庄设销售点,其他辅料供应商也聚集到李哥庄开店,还有村民在家开店卖各种辅料。现在不出李哥庄,制帽配件就能采购齐全。”叶瑞霞介绍,正是这种便利,进一步带动当地小型制帽企业的发展。

如今的李哥庄镇,“村村机器响、家家致富忙”:2009年底被授予“中国制帽之乡”称号;由胶州市制帽行业商会为主要起草单位的《六片运动帽标准》,成为全国制帽行业的首个国标;美国总统竞选团队戴的帽子、奥运会球迷用帽都出自李哥庄镇制帽企业。

新闻推荐

服务新机场胶州升级改造自动气象站

记者4日从市气象台获悉,胶州市气象局组织申请实施了胶州市升级改造区域自动气象站项目,满足胶东国际机场运输等方面对大雾...

胶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胶州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