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楼山 四峰组高楼,绿植覆满山
楼山离烟墩山不远,四流北路横跨两山之间。
抵达永平路东门,“楼山公园”四个字打消了之前关于“娄山”的疑惑,此楼非彼“娄”,早在明朝时期就已得名,目前得名原因没有确切的记载,除了“漏山”的同音外,还没有关于楼字的来源。有文章称,在清代,当地人因为感觉“山的‘漏’字不好听,字恶,便将其改名为楼山,改‘楼’的意思,是因为楼山四峰如楼”,这种说法并不确切,因为在明朝的地图中,浮山所的墩堡就有楼山,所以楼山的名字应该早就有了,“漏”字可能是因为四座山峰间有山泉流过,像水漏出一样,百姓便这么俗称,殊不知记载是“楼”字。当然,“楼”字的来源,应该跟四座山头的组成方式有关。
楼山公园在十座山林公园中,算是比较大的了,园内布局和修饰也较为精心,整齐的木栈道,和分层布局的台地花园,足以证明。
进入公园,会发现公园分岔路比较多,每一条路都引向不同的山峰。
每一座山峰上,都有一座亭子,供攀登的游客休息。楼山海拔比烟墩山高,但因为坡缓,爬起来比烟墩山还轻松。一路前行,曲径通幽,路遇小猫觅食,有市民专门带来的猫粮,三只小猫正在“大快朵颐”。其中两只胆子较小,看有人过来赶忙躲进树丛,唯独一只小黄猫,舍不得眼前的美味,边盯着来人,边忙着吃食物,那种犹豫不决又有点恋恋不舍的眼神,着实让人爱怜。
根据体力的预判,先登主峰,在烟墩山看见的六角亭,没有爬多久就看到了。越过一片斑驳的礁石,来到亭中。双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底层占地50平方米,平顶,有台阶可上二层。远处的胶州湾大桥一样可以一览无余,不同的是,能够看到大片的居民区,高低不一的建筑,犹如另一片森林,城中村整齐的平房,被高楼包围着,在外面根本看不到。从海边到平房,形成三个不同等级的建筑高度,海边的高楼大厦,与山下的平房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座山下的不同世界。遥望烟墩山,似乎是另一个时空的自我在对望。
从六角亭下来,路过一片山顶菜园,有两名工人正在园子里忙碌着。因为不同于烟墩山的一条盘山路,与游客相遇的几率要小一些,但在探山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附近的居民,一位大爷笑眯眯地说:“天气好的时候,就过来逛逛,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也见见光。”在左顾右盼间,就登上了南部高峰,在占地17平方米的四角亭下,有凉风袭来,温度刚好,说不出的惬意。坐在红色的石凳上,听风,看海,眼睛都倍感舒适。
一米多宽的石路上,被松树簇拥着,红褐色的木栈道,让疲惫的双脚得以暂时的缓解。三角亭位于北部第三高峰,通凡塔旁。同样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5平方米。三座亭子,因面积不同,有不同的“待遇”。
转完一圈,拐进了台地花园,眼前不由一亮。台地花园是生物滞留设施的一种,是对雨水进行节流并储存净化结构型用地。通过设置一层一层高低不同的挡土墙,补植水生或乡野草花,来打造具有调蓄功能的台地花园,从而能够逐级收集、储存、净化山体雨水,提高雨水的下渗亮,减少地表径流,净化山体地表雨。因为在整修前的山林,植被是没有这么丰富的。就像如今茂密的嘉定山以前叫“光头山”一样,烟墩山、楼山以前的植被也较为稀少,这是石山的共性。所以楼山曾经山体植被条件一般,多生长混交林和黑松。青岛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曾在山上构筑工事,树木遭到毁灭性破坏,山体变得光秃秃的。
经多年植树绿化,大量种植刺槐、黑松,植被慢慢得以恢复。加上楼山和烟墩山一样,作为青岛十大山林公园之一,在1984年被列入了改造的行列。因为楼山公园北部和西北部紧靠工业区,大气污染较重,植物配置以抗污染树种为主。以原有刺槐林为基础,补植刺槐作为北部防护林带,南部补植黑松林增大公园绿量,西部贮水池周围和沿主干道两侧大量种植臭椿、雪松、火炬、五角枫、樱花、碧桃、大叶黄杨球、千首栏等多种植物,孤植或群植,自然配置。
如今,台地花园又用层层不同的植物,在台阶上形成小园圃,整个楼山已经没有了污染的气息。
在休闲活动区下来,带孩子出来玩的家长已经回家,两名附近的居民正在步入园门,“吃完中午饭了,约着出来溜达溜达”,她们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附近的小区人口众多,楼山花园已然成为居民们的活动场,闲暇时出来走走,让专程驱车来访的记者心生羡慕。
烟墩山和楼山,作为崂山的余脉,没有崂山的名声,也没有前海公园的文人墨客,它们躲在曾经工业繁杂的地段,为周围的市民和工人,尽职尽责地提供着须臾的宁静和祥和……
新闻推荐
半岛全媒体记者王一婷通讯员沈明书秦雪莹赵曼怡孙熙宁潮起青岛湾,未来可期盼。市南西部老城,呈现着青岛城市人...
胶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胶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