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名由来 楼山有烽火,烟墩起狼烟
此次探访的两座山林公园,都属于青岛十大山林公园,它们依靠山峦的屏障,建立了严密的防御体系,因此,先通过两座山名字的由来和历程,回顾青岛海防历史的沧桑历程。
早在青岛建置前,就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海防要地。
海防历史主要可以追溯到明朝,明朝以来,青岛地区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多与海防、海运有关。明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倭人入寇山东海滨郡县,掠民男女而去”(《明实录》),倭寇如此猖獗,为了抵御来自海上的威胁,明清两朝都在青岛地区部署了大量的海防设施,并设置了军队,“这些军事防御部署虽然没有直接促成青岛近代城市的兴起,但在青岛城市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
明朝时期,形成了以地方都司、卫、所3级为基础的卫所制度,卫下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一般大的卫有5600人,千户所有1200人,百户所有120人。山东沿海中,有11卫,其中青岛有2卫4所,即灵山卫、鳌山卫和胶州所、浮山所、雄崖所、夏河所。而为了监视敌情、传递消息,卫所在防区要地设有一定数量的墩堡。其中,“大曰‘墩’,小曰‘堡’。委军守之,所以备寇盗也”。墩堡在海疆重地发挥着重要的前哨警备作用,一旦有警,墩堡间相继点燃烽火,彼此传递信息,以备御敌作战。墩堡是最基层的海防设施,数量较多。
翻看青岛市档案馆编撰的《图说老青岛建置篇》,可以看到关于楼山的记载。《山东直隶盛京海疆图》(1634年)关于浮山所的地图中,就有楼山烽堠的字样。在《筹海图编》(明天启刻本)所载青岛区域卫所所辖墩堡情况中,浮山寨所有墩九:麦岛、程阳、女姑、程家庄、楼山、姑山、红石、张家庄、斩山。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关于浮山所所辖墩堡中,有关于楼山的记载。此时的烟墩山,掩映在了记载之后。
烟墩山,顾名思义,与烽烟有关,也是防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烟墩山位于浏阳路、汾阳路、安顺路和衡阳路之间,靠四流北路不远。它西临胶州湾,海拔62.9米。因为山上曾设有烽火台,俗称“狼烟台”,后来改称为烟墩山。
烽火,在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中很重要,据《武经总要》记载,“凡烽火,一昼夜须行二千里”。这也表明了烽火的传递速度。兵贵神速,传递消息对于扭转战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烽火的发展是在隋唐时期,《隋书·长孙晟传》记载,当时规定是“若贼少,举二烽;来多,举三烽;大逼,举四烽”。到了明朝,烽火墩台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便于配置火器和发扬火力的空心敌台,另一种就是用于报警的烽火台。每座烽火台有五名士卒负责,“墩之相去,惟以视见听闻为准,不相间断。凡遇敌马所向之处,该数举烽,左右分传,计蓟镇边墙,延袤曲折二千余里,不过三个时辰可遍”。可见通信效率相当高。
烟墩山在当时就负责用烽火传递军情。由于临近胶州湾,烟墩山又是观察胶州湾西岸战事的预警烟墩,明代这里曾有守兵。
硝烟已去数百年,如今登上烟墩山,还可以觅得一些用于防御的碉堡踪迹。其实,在烟墩山得名之前,曾经被叫过“狼烟台”。它虽然是海防重地,却未能纳入史料的记载中。
相反,楼山的记载很多,楼山,又称漏山。在清朝同治年间的《即墨县志》中有“楼山,县西南五十里”的记载,楼山由东西楼山、小枣园山和坊子街山4个山头组成,总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主峰海拔98.2米。山体植被条件一般,多生长混交林和黑松。那么,烟墩山与楼山是否有从属关系呢?有人认为,两座山相距遥遥,虽同为崂山余脉血缘相连,而烟墩山因为紧靠胶州湾,地利突出,所以,独立于楼山之外。
新闻推荐
个人缴费标准不变,财政补助标准再提高 2022年胶州居民社会医疗保险缴费开始
胶州市医疗保障局工作人员进社区进行政策宣传。半岛全媒体记者张超通讯员梁宝泉近日,半岛全媒体记者从胶州市医疗...
胶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