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浩——官至永州总兵的武状元 郭泮溪

青岛晚报 2021-09-13 06:37 大字

在人文荟萃的胶州,自古以来学文习武者众多。据明清《胶州志》记载,自明万历年间至清同治年间,胶州考中武进士的共有23人,其中最知名的是雍正朝武状元王元浩。清雍正五年(1727年),名列丁未科武进士前20名的王元浩,进京参加了由雍正皇帝主持的殿试。在这次最高等级的考试中,王元浩以高超的武功和卓越的表现,被雍正皇帝的朱笔钦点为丁未科武状元,成为清代山东省屈指可数的武状元之一。

自幼习文练武志向远大的王元浩

王元浩,字海如,号天一,胶州城南关丁家庄(1956年由状元府村和丁家庄村合并而成)人。由于地方志缺少相关记载,王元浩的准确出生年月不清楚。相传王元浩幼年时便开始学文习武。为了学文练字,他常常来到河边僻静处吟诵诗文,以芦柴当笔在河滩沙堤上练习写字;为了练武,他每天清晨既起,刻苦练习刚从师傅那里学会的拳法套路,不练熟绝不放下。小元浩习文练武,无论酷暑严寒,从来不中断。人们见他小小的年纪如此刻苦学习,便问他为何如此,小元浩认真地回答:“练好本领才能为国出力,为百姓们造福。”对小元浩的回答,人们在惊叹之余,皆预见他长大成人以后一定会有大的出息。

青少年时代的王元浩,已经长成一个身材高大的壮小伙子。关于王元浩的身高,曾经有这么一个传说:王元浩去世后,他的后人王殊恩是出了名的大个子,但是王殊恩试穿祖上留下的状元袍时,站在凳子上袍边还耷拉到地面;戴状元盔时,一戴便扣到了肩膀上。由此估计,王元浩身高至少应在1米8以上。由于王元浩的武艺在胶州城乡颇有知名度,故而前来比武的人络绎不绝。王元浩虽然武艺高强,但是他虚心好学,从不自满,被武林前辈视为最有前途的武术高手。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王元浩前往济南府参加了在那里举行的武举乡试,顺利考中了武举人。7年之后,王元浩又赶赴北京,接连参加了丁未武科会试和殿试,因其武艺高超、表现卓越,被雍正皇帝朱笔钦点为丁未科武状元。王元浩中武状元后,被任命为雍正皇帝御前一等侍卫官。

绿袍小将化险为夷终夺魁

相传丁未武科殿试前天夜里,雍正皇帝曾经做了一个奇特的梦:他梦见金銮殿突然有一角发生了塌陷。紧急之中,殿角被一个身着绿袍的小将双手托起,金銮殿得以恢复如初。说来也巧,王元浩参加殿试那天,恰巧穿了件绿色袍子,所以格外受雍正皇帝的关注。

清代武科殿试的主要内容为首日考马射,第二日考试步射以及开弓、舞刀、掇石,第三日皇帝钦定甲第,交读卷官填榜传胪。王元浩参加的丁未武科殿试,相传先要举起宫殿前那两个各重360斤的石志。举石志开始时,前面上场的几位武进士皆没有举起石志,败下场去。等到王元浩走上场时,他先弯腰抓右边的石志。不曾料想,由于右脚踩着了袍子,致使起身时脚步不稳,王元浩只得将手中的石志放在左边的石志上。为了掩饰这一失误,王元浩灵机一动,作出要举起两个石志的架势。主考官见状,连忙提醒王元浩:只需要举起一个石志即可。只见王元浩便胸有成竹地把那个石志稳稳地举过头顶,然后又轻轻地放回原处,顺利地通过了试举这一关。下一个考试科目是舞动一把60斤重的大铁刀。只见身材壮实的王元浩稳稳拿起大铁刀之后,轻松自如地舞动起来,颇见习武的功底。当他舞到精彩之处时,不料大铁刀突然脱了手,说时迟那时快,王元浩马上一个急转身子,飞起一脚把大铁刀踢了起来,他又借势用双手抓住了刀柄,面不改色地继续舞动起来。王元浩的精彩舞刀,赢得主考官的赞赏,雍正皇帝见状也忍不住问王元浩练的是什么招式。王元浩沉着应答道,臣下舞的刀法叫“狮子倒卷帘”。雍正皇帝听后连说“好功夫,好功夫!”他不由得想起前天夜里做的那个梦,大喜过望,遂用朱笔钦点绿袍小将王元浩为本科武状元。等到殿试结束,王元浩跪谢雍正皇帝和主考官后,忍痛返回住处之时,早已经血粘靴筒,脚肿胀得脱不下靴子来了。

不吃请勤学习的御前侍卫官

王元浩化险为夷中武状元后,遂被任命为雍正皇帝身边的一等侍卫(正三品武职),成了万人眼中的皇帝近臣。由于离皇帝近递个话也方便,许多朝臣都想与王元浩拉上个关系,希望日后升迁或着有事时能够帮着行个方便。一时间里,许多官员纷纷送帖请他吃酒,给他送厚礼。对于这些司空见惯的官场往来,王元浩一概予以回绝。时间一长,有些朝臣便在背地里送给他一个“胶州葫芦”的外号,讥讽他不懂得官场交往规则,像个不开窍的闷葫芦一样。谁知,这个外号后来竟然传到了雍正皇帝耳朵里。当雍正皇帝终于弄明白了王元浩之所以得这个外号的原因后,忍不住大加赞赏:“朕就是喜欢这样的侍卫官。那些不愿意当‘葫芦’的臣工,要是做过了头,‘葫芦’终究会变成瓢!”雍正皇帝的言下之意是:官员们如果热衷于结党营私,弄不好会使自己的脑袋变成血瓢(指杀头)的。

王元浩不但武功精湛,忠于职守,而且他平时勤于读书,尤其对历代兵书最感兴趣。据史料记载,王元浩对新式火炮等火器有着比较深入的研究。有一次,雍正皇帝和怡亲王(爱新觉罗·胤祥,康熙皇帝第十三子,全力辅佐雍正皇帝)说起火炮阵等相关事宜时,由于怡亲王对此不甚了解,难以深入探讨下去。怡亲王回到王府以后,忙找来王元浩询问。王元浩对此不仅说得一清二楚,还特意绘制了一幅《火兽火车图》献给怡亲王。怡亲王转呈雍正皇帝过目后,雍正皇帝大加赞赏,夸奖王元浩是个难得的人材,不愧为朕亲自点的武状元。

政绩突出升任总兵要职

后来,王元浩奉命出任洞庭水师副将(从二品武职)。王元浩为了提高洞庭水师的整体作战能力,在已经掌握了的火器知识基础上,研制出适宜水战用的火炮。这种火炮威力很大,但是水师们掌握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尽快让官兵们掌握这种火炮的要领,王元浩亲自编写绘制了《火器图说》。由于《火器图说》图文并茂,便于官兵们学习掌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后来,这种火炮经兵部下令推广,配备到清军水师之中,使这种颇有杀伤力的新型武器在实战中发挥了威力。为此,王元浩受到兵部的奖赏。由于王元浩为人正直谦和,治军有方,政绩突出,经湖广总督推荐,升任湖南永州总兵官职(正二品武职)。令人惋惜的是,这位武状元出身忠于朝廷的武将,48岁那年因劳累成疾,病死于总兵任上。

王元浩为官期间勤于军务政务,廉洁清正,并没有为后代留下可资享乐的家产。王元浩对子女后代的管束很严,教育他们务必耕读习武,忠厚传家,绝不可以仗势欺人,横行乡里。王元浩的儿子王守道继承了其父的事业,以习武为主,兼修文章,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考中武举人,开始步入行伍,后来官至清江浦都司(督理漕运的四品武职)。据胶州研究者考证:王元浩的孙子王瑾是清代嘉道年间胶州著名医生。清道光元年(1821年),“胶州患大疫,王瑾施药救人穷乏其方,活人无数,名闻胶州、高密、诸城等地”。王元浩的曾孙王廷兰是“道光乙酉科(1825年)举人,署馆陶县训导,不久授莘县教谕,后署新城县(今桓台县)训导等教职”。他任教职期间,清正廉洁,善诱后进,培养人才甚多。王廷兰天资颖悟,精于易经研究,著有《易经精义》等书。

据胶州《王氏族谱》所载:胶州王氏在元朝至正年间由江苏海州迁往胶州城南居住。清康熙年间,胶州王氏十六世迁到丁家庄以北定居。王元浩中状元以后,王氏后代及亲族在丁家庄以北繁衍生息,逐渐成了村落,遂以状元府命名村名。后来随着发展,状元府村与丁家庄村逐渐相连成片。1956年成立农业合作社时,状元府村与丁家庄村合并,统称丁家庄村。相传胶州城南关状元府的后人善于生发豆芽菜,曾被称作胶州菜品一绝。直到民国年间,胶州状元府村的豆芽菜还颇有知名度。

新闻推荐

男子溺水命悬一线

早报9月10日讯9月8日10时许,胶州市公安局胶西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在胶西街道办事处西门村墨水河处有人溺水,情况危急。接...

胶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胶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