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村落系列—— 山清水秀马鞍子

半岛都市报 2021-05-21 00:55 大字

文/图王明伦

在风光秀丽的崂山巨峰前麓,坐落着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马鞍子村。三围青山环抱,远方大海浩淼。有“崂山第一石坝”美誉的流清河水库,像一面玉镜镶嵌于村前涧谷中。透过碧波粼粼的库水望去,只见苍松作篱,山石为屏,小小的村落宛若一幅工笔重彩,显得既清新又绚丽。

马鞍子的立村时间可追溯到160余年前。当时此处榛莽遍地,野兽成群。山上的石洞里住满燕子,洞前两块被雷电劈开的花岗岩巨石恰如“青龙”“白虎”,是堪舆家眼中的风水宝地。景色虽美,却因山高路远无人栖居。清嘉庆年间,马鞍子村先人因生活所迫,来到这里为山下富户看山护林。刚来时因无住处,只得栖身于一个叫做“燕儿石屋”的山洞中,人燕同居,和谐相处。后在此垦田盖房、娶妻生子,逐渐繁衍成村,于今已传至八代。村后路边有块远近闻名的奇石,形似一披鞍扬鬃的战马,村以石名,故称“马鞍子”。

马鞍子村山清水秀。“五指峰”拔地而起,细观若五佛朝天;“北天门”鬼斧神工,与邱处机手书的“南天门”遥相对应。清晨,发源于巨峰之巅的夹连河琴声叮咚;入夜,清澈见底的“星星潭”中银河璀璨。偶尔响起的犬吠惊醒栖鸟,悄然飘落的花瓣染香夜风。

清心一涧水,养性万仞山。马鞍子村偏而不僻,深而能静,早在远古时代,便有世外高人来到村东山巅的“没头崮”下打坐修仙。某次与前来打柴的山民相遇,便以“天明否?”相问,充满玄机的话语,让憨厚的山民不明就里,答曰“还早着呢”,致使其丧失了成仙良机。另有说法是这位修仙者实为一生长在“将军石”下的千年人参所化,至今仍在苦苦修炼,不过凡夫俗子无缘睹其真容罢了。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马鞍子村周围峰险石峻,“南风石屋”“石佛”“透明崮”风景绝佳。村子附近有两个山洞,石色灿烂者为“金壁洞”:“大石壁立,东朝大海,壁前为涧。左右镌‘青龙、白虎’字。洞上旧有庙圯。”另一个银光闪闪,称作“银壁洞”,洞壁上亦有刻字,因年代久远不可辨识。据传,当年在洞内居住者为一五品官员,因失职被朝廷罢免,遂来此出家为道。前人有诗赞曰:“耀然石洞发银光,大海潮声日夕扬。何用更寻蓬岛去,眼前咫尺即扶桑。”这两个石洞颇具传奇色彩,旧志中称,凡在洞内读书者日后无不发达,所以历来被读书人视为福地。

马鞍子村自然环境险恶,但山恶人善,村民生性淳朴,心地善良,颇有“夜不闭户,道不拾遗”之古风。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夏日树荫下摇扇纳凉谈古今,冬日炕头上围坐品茶话桑麻。若有外人来访,更是宾客相待,其拳拳之情足以让每位来访者铭记心怀。

历史上,马鞍子村曾出过一位巾帼英雄。清同治九年(1870年),附近庙宇中一位恶道强占民山,不准乡民上山拾草砍柴,久而久之惹起民愤。附近百姓聚众声讨,并趁机抢伐庙宇林木,引起一场时称“伐山”的官司,最终以山民胜诉而结案。事后胶州人将其过程编为《太宫霸剧》,在胶东地区巡回演出,轰动一时。在这场纠纷中,马鞍子村妇女李月英作为首领之一,身先士卒,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人有诗赞曰:“巾帼英雄李月英,协同仗义永垂名。能令百世闻风起,贯耳常如潮有声。”

昔日的马鞍子村交通不便,生存艰难,村民们以采石、下海、种地、捕猎维持温饱。马鞍子有种“挖獾”绝技,尤为外人所称道。因糟蹋庄稼,与人争食,獾一度被当地列为“四害”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山民们与这种具有冬眠习性的野兽斗智斗勇,积累了丰富的捕猎经验。不过随着獾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马鞍子村这一流传百年的绝技也终将失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政府帮助在山下征地建起两座新型居民楼,整村迁入新居,从而结束了世居深山的历史。富裕起来的村民虽身居闹市,却仍心系故土。古树老井,每令后人追根思源;石墙旧街,常念先辈创业之艰。因保存完好,这个原生态的老村渐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古老的青山绿水,正在变为金山银山。

新闻推荐

半岛美庐匠心精筑青岛城市封面 山海大境建筑藏品 成就诗意生活

半岛美庐欧式合院效果图半岛美庐精装样板间从烫金的浮山湾到灵山湾,美好的海居生活不可多得。理想的湾居生活既要拥有城...

胶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胶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