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盘中“盐”粒粒皆辛苦

青岛早报 2021-04-09 06:04 大字

人物

盐三代”传承老技艺

“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爷爷和父亲,在盐田里玩耍。那时候起就对盐有了情结。”今年52岁的东风盐业发展有限公司制盐公司副经理徐奎鹏介绍,从他爷爷那一辈就开始从事古法晒盐工作,他也在盐场工作了几十年,是当地名符其实的“盐三代”。记得第一次坐着父亲的大板车来到盐田,看到雪白的盐,徐奎鹏上前就抓了一把往嘴里放,惹得周围许多盐制工大笑不止。第一次接触盐田后,徐奎鹏和制盐结下了情缘。

徐奎鹏一直没有离开过这片盐滩。由于从小跟着爷爷和父亲学制盐,到了高中毕业,他很自然地从父亲手里掌握了古法制盐技艺的精髓,正式成为当地有名的制盐传承人。 30多年的晒盐经历,让徐奎鹏对这片盐田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祖父两代一直守护着盐田,到他已经是第三代。这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承载着青岛几代人的乡愁记忆。

靠晒盐为生,在别人眼中是“清水捞白银”的美差,但背后的辛苦只有晒盐人自己知道。如今,作为青岛东风盐场最后千亩盐田的负责人之一,徐奎鹏基本上全年吃住在盐田,除了管理好几十号制盐工人外,主要还承担着盐田的保护工作。这些年来,为守护这片盐田,徐奎鹏学会了看云识天气,有大雨降临或极端天气,他总会提前防备。因为一场没有防备的降雨,很可能就会毁掉一池子的海盐。

“制盐过程最怕水,下雨时盐池子需要用苫布盖上。只要听到打雷,不管什么时候,也要保护好盐田的安全。 ”古法制盐中的特殊要求,让徐奎鹏记忆犹新。如今的东风盐场保留着最后一块千亩古法晒盐场,这也是他一直在东风盐场坚守的原因。在这里,他还能看到古法晒盐的熟悉场景,让保留在心底的那份乡愁找到了依托。作为我国海盐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有着老青岛人忘不了的味道。这一片盐田留下了一份乡愁,更为后人留下了一份文化遗产。

解读

红岛“渔盐耕读”底蕴深厚

青岛有着延绵700多公里的海岸线,自古以来就有晒海盐的传统。至今,在西海岸、即墨、胶州等海域仍零星分布着古法晒盐场,但由于规模小,鲜为人知。而位于胶州湾的红岛海域,由于地理优势,让这里的一代代渔民有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自然条件。经过长期的演变过程,红岛形成了“渔盐耕读”的文化底蕴,渔业和盐业共同缔造了红岛的美丽传说。

地处胶州湾北岸的红岛,早期称阴岛,原是胶州湾内的一个岛屿,由于水域水质优良,渔盐文化传承千年。当地渔民介绍,红岛有两个 “天下第一鲜”:一个是红岛蛤蜊,皮薄肉嫩味鲜,另一个就是红岛海盐,纯正的大海味道。而作为渔盐古镇的红岛,曾多次挖出成片的古代盐井。数千年来,这里的海盐生产经历了“煮海为盐、刮碱取盐、掘井煮盐、盐田晒盐”的演变。

相传炎帝时期,在山东半岛南岸胶州湾北部莲花岛一带,住着一个原始的部落,部落首领名叫夙沙。有一天夙沙在海边煮鱼吃,他和往常一样提着陶罐从海里打半罐水回来,刚放在火上煮,突然一头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见了岂能放过,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打死的野猪回来,罐里的水已经熬干了,缶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他用手指蘸了一点放到嘴里尝尝,味道又咸又鲜。夙沙把烤熟的野猪肉蘸着它吃,味道很鲜美。那白白的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出来的盐。从此盐就走进了人类的生活,夙沙氏被后人称为“盐宗”。

记者了解到,城阳区韩家民俗村,以前是一片滩涂,到处杂草丛生。大约在2004年,居民在这里挖虾池时,发现一口井,经专家认证,这口井是早年用来煮盐的古井,距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后来,当地将古井修复后保护起来,还在旁边设立煮盐用的器具,如今,这里已成为韩家民俗村的一处景点。

讲述

从刮碱取盐演变为引水晒盐

几千年前,我国的先民们就已经在海边晒制、煎熬海盐,从北到南绵长的海岸线上,分布着诸多盐场。过去人们习惯以省为单位划分盐场,于是就有辽宁盐场、长芦盐场、山东盐场、淮北盐场“四大盐场”之说。

位于城阳区河套街道的东风盐场,作为最后的盐田守望者,一代代制盐工一直坚守着这片盐田。老盐工张明田介绍,他和诸多盐工在盐场一干就是几十年,以前盐场的面积大,人多,效益好,最多的时候仅盐工就多达上千人。而这里的许多盐工都熟知古法制盐的技艺。

张明田介绍,在胶州湾北部红岛北岸平缓的海滩上,经过若干年潮起潮落、风吹日晒,曾自然形成了一层白色的盐花,人们用木板刮下来 ,经过加工,用于食用、交租、交换商品,这种取盐方式是“刮碱取盐”。在汉代,南部胶州湾内天气大旱,人们在掘井取水浇田时,发现井水比海水咸了许多,放在锅里煮,果然比海水取盐还多几倍,先民从此开始了掘井取水煮盐,这种取盐方式是“掘井煮盐”。

后来,有渔民偶尔将海水引入小池养鱼虾时发现,池子里的海水晒干后,里面出现一些亮晶晶的物质,大家意识到这就是珍贵的海盐,随后开始了圈池晒盐,获利颇丰。以后,大家纷纷效仿,才有了后来的一方方盐田。根据山东省“盐业志”记载,海盐生产的历史可以追溯几千年。沿海小规模的土法制盐仅能满足周边小范围的需求。

关注

东风盐场将成文旅新地标

如今的红岛东风盐场第三工区,被称为青岛最后一片盐田,占地面积约1000多亩。未来,这里将成为湿地公园上的海盐文化新地标。其实,最近几年,东风盐场已经开始尝试用新的方式传承古法制盐文化,到目前为止,已经接待了上千名中小学生,来到这里亲身体验古法制盐技艺。

红岛的海盐从来都是海盐中的上品,作为我国海盐的发源地之一,有老青岛人忘不了的味道,留下这一片盐田,就是为了将红岛盐业的历史、文化、工艺、操作、实物等最完整地保存下来。从东风盐场的历史变革看,从1957至1960年,经过多次调整,组成了马哥庄、程哥庄、张哥庄3个盐场,并于1968年进行了归并,定名为国营青岛东风盐场。1978年潮海盐场并入,成为青岛东风盐场原盐生产第三工区。至此,东风盐场占地面积达到364318公亩 (1公亩为100平方米)。

“目前正开发盐业主题文化旅游项目,包括盐业博物馆、创意生活馆、场景式盐疗、户外体验区、露天卤水浴等产品,为的就是文旅融合,将古法制盐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青岛的制盐历史文化。 ”据介绍,青岛东风盐场是国内、省内海盐老滩技术改造最早的盐场。后来,为了减轻盐工劳动负荷,实现海盐生产机械化,改变旧操作,实施新工艺,把分散、零乱的盐滩改为集中式的新型盐场,上个世纪60年代,开启了历时10多年的老滩技术改造工程。此后全国第一台联合收盐机组在此试验成功。到了90年代末期,盐业价格波动较大,全国盐业整体经营不景气,东风盐场企业经历了近10年困难时期,一直坚持到了今天。

本版撰稿摄影/视频录制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视频剪辑 刘宇航

新闻推荐

10岁男孩突患白血病,家庭特殊父母不在身边 巨额医疗费愁煞家人,胶州慈善总会奔赴黄岛进行捐助

小崔在住院治疗,奶奶在照顾他。半岛全媒体记者张超今年2月底,胶州市洋河镇山寺村10岁男孩小崔被查出患上了急性白血病,...

胶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胶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