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 住院和门诊大病救助标准提至15万

半岛都市报 2021-01-23 02:24 大字

半岛全媒体记者肖玲玲

1月22日,市医保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制度有关事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保持“特困等人员”住院和门诊大病救助没有限额的基础上,将其他困难居民住院和门诊大病救助封顶线统一调整为15万元,此前最高限额为13万元。《通知》于今年1日1日起施行。

原7类救助对象合并为4类

《通知》对困难居民类别作了相应调整。即在原有救助范围不减少的情况下,调整救助对象类别,将原7类救助对象合并为4类。继续保留“特困人员”类别,将民政部门认定的“社会散居孤儿”“重点困境儿童”两类人员纳入医疗救助,合并简称为“特困等人员”。仍然保留“低保家庭成员”类别。设置“低收入家庭成员”类别,认定标准为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标准的2倍。设置“支出型贫困家庭成员”类别,将原救助政策中的“中低收入家庭成员”“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成员”“非青岛户籍务工人员”“非青岛户籍大学生”等四个类别统一合并为“支出型贫困家庭成员”。

扩大长期护理保险救助范围

对医疗救助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当提高。提高困难居民个人自负门诊医疗费救助待遇。将“特困等人员”救助比例由原90%提高至100%,“低保家庭成员”按90%救助保持不变,将“低收入家庭成员”新纳入门诊救助,救助80%;救助限额由原每人每年420元提高到640元,进一步保障困难居民小病就医,防止小病拖成大病。

从今年开始,本市将实行城乡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居民与职工享受护理保障的内容趋向统一。原来特困人员和低保家庭成员享受长期护理保险报销后个人自负的医疗费和护理费,救助标准为80%,每人每年限额5000元。本次修订维持原救助限额5000元不变,但增加长期护理保险报销后个人自负生活照料费的救助,同时增加了“低收入家庭成员”享受护理救助,救助比例为80%,并对“特困等人员”“低保家庭成员”救助比例由原80%分别提高至100%和90%。

大病救助封顶线提至15万

提高困难居民个人自负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费救助标准。原救助政策中,除特困人员医疗救助没有限额外,其他困难居民发生的个人负担的住院和门诊大病费用救助限额为每人每年为13万元。本次修订在保持“特困等人员”住院和门诊大病救助没有限额的基础上,将其他困难居民住院和门诊大病救助封顶线统一调整为15万元,进一步保障重大疾病困难家庭获得更多的救助。此外,原来的“中低收入家庭成员”“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成员”“非青岛户籍外来务工人员”“非青岛户籍在校大学生”四类人员合并为“支出型贫困家庭成员”,并将原3万元的起付门槛调整为2万元,即申请前6个月个人自负的住院和门诊大病费用,累计超过2万元的部分,按80%比例予以救助,让更多因疾病导致临时性困难的家庭得到更多保障。

■解读新标准与“国标”同步,方便“一窗受理”

继续保留“特困人员”类别。

特困人员,主要是指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是全社会中最为困难、最需要社会关注的群体。本次政策调整,在保留这一类别的基础上,将民政部门认定的“社会散居孤儿”“重点困境儿童”两类人员纳入医疗救助,并按照特困人员类别进行管理。主要是考虑这两类人员没有经济收入、没有自我保障能力,只能依靠社会进行保障,并按就高原则与特困人员待遇一致,合并简称为“特困等人员”。新增加的两类人员,目前全市有345人。

仍然保留“低保家庭成员”类别。

目前本市低保家庭成员主要是指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750元的人员,其中胶州、平度、莱西三市农村低保家庭成员主要是指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560元的人员,家庭财产和金融资产符合相应规定。

设置“低收入家庭成员”类别。

本市原救助政策规定的“低保边缘家庭成员”的认定标准,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标准的1.5倍。目前民政部门已不再认定“低保边缘家庭成员”,而是设置了“低收入家庭成员”这一类别,认定标准为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标准的2倍。从这一认定标准看,“低收入家庭成员”完全可以覆盖“低保边缘家庭成员”,低保边缘这一类别已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因此本次政策修订,在医疗救助工作中一并取消原“低保边缘家庭成员”,用“低收入家庭成员”进行替代,身份有效期为一年。

设置“支出型贫困家庭成员”类别。

从多年医疗救助运行数据看,原救助政策中的“中低收入家庭成员”“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成员”“非青岛户籍务工人员”“非青岛户籍大学生”等四个类别,在接受医疗救助时大都属于支出型的临时困难状态。所谓支出型的临时困难状态,是指由于突发的、临时的巨额医疗支出或教育支出,导致在某一特定时期出现了较大的收支缺口,家庭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具体认定标准需要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在提出申请前6个月,家庭可支配收入扣除自负医疗、教育等生活必需支出后,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当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提出申请前12个月,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当地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财产(主要指房产、机动车及金融资产,不含唯一一套房产)不超过20万元,其中金融资产符合城乡低保家庭财产认定条件。这种状况,虽然不像特困、低保、低收入等群体那样呈现持续困难,但政府和社会有责任对其特殊时期的医疗困境给予救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次政策修订,将原四类人员统一合并为“支出型贫困家庭成员”,新旧人员类别平滑衔接。

总的来看,新的医疗救助类别与国家社会救助要求完全一致,各类别的认定标准与民政部门的认定标准同步,从而方便社会救助工作在镇(街道)实现“一窗受理”。

■解答困难居民如何申请医疗救助

那困难居民如何申请医疗救助?发布会现场,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刘林瑞对此进行了解答。他表示,“特困等人员”“低保家庭成员”这两类人群是民政部门进行的身份认定,“民政部门只要认定了这部分人员是特困身份、低保身份,医保的信息化系统同步共享数据。共享到我们数据以后,在医疗机构端实行的是一站式结算,这部分人到医院去就医或者到诊所去看门诊,符合报销范围的,剩下的个人自负部分系统自动救助,他只支付扣除个人医保和救助后应当承担的费用就可以。”刘林瑞表示,事实上在医疗救助待遇上不需要作专门申请,“只要他具备这个身份,他就享受我们的医疗救助待遇,并且在医疗救助端实现一站式结算,不需要为了申请医疗救助再到医保部门申请。”

“低收入家庭成员”也是要到镇(街)去进行身份认定,之后在医保系统中共享数据,之后发生的医疗费用也是一站式结算,也不需要专门申请医疗救助,只要完成身份认定就可以。“但是唯一不同的就是‘低收入家庭’的身份是有有效期的,有效期是一年。而‘特困等人员’‘低保家庭成员’没有明确的有效期。”刘林瑞表示。

与前三者有所不同,“支出型贫困家庭成员”是对前面已经发生的费用进行报销、救助,“他需要到户籍所在地的街道提出申请,提交前6个月发生的医疗费用的票据,当然,我们医疗系统中有的信息可以不提交。”只要符合条件,医保就进行事后报销,“然后钱直接打到他的银行账户或者社保卡金融账户。”刘林瑞表示,所以从总体上来讲,唯一需要申请医疗救助办理手续的就是第四类人群,前三类人就是身份认定,认定后一体化系统共享信息,之后再发生的费用医保和救助一站式结算。

新闻推荐

胶西窦家河崖村房屋征迁首日实现签约100%

半岛全媒体记者李伟豪通讯员张彬1月17日晚10时9分,伴随着最后一户农户完成签约,胶西街道窦家河崖村济青中线房屋征迁...

胶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