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湾记忆:一条幸福路 张金凤
走进麻湾二村,让我久久不能忘记的是那条路以及路两旁村街、房舍、树木、花朵。沿着乌黑平展的柏油路从204国道进村,就像突然进入一个江南水乡,粉墙黛瓦的粉刷,让村舍的裙裾淡雅而清秀,小小的镂空花廊,一丛淡竹平仄如诗,一丛月季疏朗如梅,一棵棵紫薇花朵撩着屋檐,一株株国槐虬曲优雅。这就是麻湾二村,曾经的一条烂泥路、两排破瓦房的穷村庄。如今真事旧迹难寻,换了模样。
大麻湾村是美丽的大沽河畔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离胶东镇驻地仅有三公里路,因为村庄大,在胶东有影响力,镇政府曾一度叫做麻湾镇。麻湾旧景之麻湾渔乐曾经是古胶州八景之一。随着时代变迁,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大麻湾自然村分成了三个行政大队。即麻湾一村,麻湾二村,麻湾三村。近年,三个村又合成为如今的麻湾社区。
原先的大麻湾村人口密集,但土地并不多。因为濒临沽河,土地以沙土地为主,农业生产并没有优势。在分村庄的时候,一村和三村紧靠着204国道,而二村在最里面,距离204国道比较远,往东往南是绵延的大沽河,这一天然屏障阻断了道路,里外就只有通往204国道这唯一一条出村的道路。
那是一条小土路,路很窄还尽是坑坑洼洼,旱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那条小路真实的写照。麻湾二村就处于这样一个地理环境恶劣和交通不便的坐标上。村庄的土地环境更加不乐观,麻湾二村的土地大都在偏远的地方,且土地贫瘠,除了沙地就是洼地,既不耐干旱又怕雨涝,平常年份亩产四五百斤,遇到灾年就更惨淡了。在自然环境和生产环境上都处于劣势的麻湾二村人,跟贫穷和落后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那个时代,家家是泥坯房,雨天排水不畅,出门是小土路,坑坑洼洼,农民在种庄稼之外,还兼打理菜园,但是菜农卖菜成了一个难题。他们每次外出卖菜,需要早早地把菜准备好,一家人帮着推车才能顺利走出那条或者积水成泥或者坑洼不平的路。村里也有买了大车搞运输的,那些司机却不能把车开到自己家的家门口,每次都把车停在204国道边上,然后再走一公里的路,回到自己的村庄。
“不修路,没出路”。村两委下了决心,付出多大的代价也要修路。他们动员村民,于是,紧靠着那条小泥土路的十几户民房拆了,可是要把路一直修到204国道,还要通过别人的村庄,那就等于说他们修了一条路,方便三个村。磨破了嘴,跑细了腿,前前后后做了许多工作,麻湾二村行路难的局面终于在2007年划上了句号。一条崭新的、宽阔的路,一条村民通往致富大门的路给村庄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濒临沽河的麻湾二村,以农耕为主,兼营渔副业,自来头脑活络。1967年,村里通电之后,给村庄的发展带来新契机。猪鬃加工厂、制香厂、砖瓦厂等陆续成立。厂子的建立把村里所有妇女都利用起来,她们成了第一批在自己村庄工厂上班的工人。
富起来的麻湾人并不满足,他们不保守,有闯劲,发展理念超越了时代的浪潮,超越了人们的期待目光。多家篷布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红火的时候,全国50%的篷布来自于麻湾制造,这个村庄的30多家农户支撑起中国篷布产业的半壁江山。
20世纪90年代,是胶州大地商业氛围浓厚,招商引资空前活跃的时候,麻湾人看到工艺品这个行业的商机,工艺品产业一经在麻湾二村落地,便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村内无闲人,人人做手工,家家开工厂,户户当老板。
麻湾人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躬身耕种的农民,而是成了在家里挣外汇的新型农民。开了多家工厂走上红红火火的企业发展道路的麻湾二村人,始终对土地怀有深厚的情感。怎么能更好地让土地生金子?于是他们积极引进一些跟土地耕种、园林育苗等方面密切相关的项目。2011年,率先使用田地反包制度,从农民手里反包了几百亩土地,引进了大沽河佳华园艺生态观光园项目,这一项目的落户,为麻湾二村的土地绘制到了新的发展宏图。从此全面实现了农民在家门口上班,农民在自己的田地上上班挣工资,开创了中国农民拿土地入股在土地上做工的先例。
30年河东30年河西,想想当年、看看现在,麻湾二村经历了一条艰难而又完美的蜕变之路,修了一条路,走向富裕、幸福新农村之路。
新闻推荐
本报讯9月16日晚,《问政东营》节目播出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连夜组织召开党政联席(扩大)会议。针对节目中反映的问题,逐类逐...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