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明初移民浅议(一)
笔者小时候常听老人说,我们的老祖住在小云南,是明初从小云南大槐树底移民来的。成人后,在不少地方听到“问我祖上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麽,大槐树下老鹳窝”的歌谣。我们胶州地区明代有没有移民?移民从哪里来?我带着这些问题查阅了有关资料,走访了部分健在老人,对明代初期胶州地区移民状况有了个粗浅的认识。现整理成文,以供人们研究胶州的历史文化作参考。
胶州现居民状况
胶州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三里河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证明,远在四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定居,并创造了灿烂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万文化;西周时期,莒国都城在今三里河街道办事处的城子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黔陬县;汉代设柜县、邞县及祓国等;唐代置密州板桥镇,宋代设板桥镇市舶司,是当时全国重要海运贸易港口之一;元代置州。这么一个古老而繁荣的地方,应该有很多古老的村镇,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1984年《胶县地名志》办公室调查确认的村庄,全县除胶城居委会和街道外,有自然村庄796个,其中,元代以前立村的仅20余个,约占2.5%,清朝中后期以来立村的42个,约占5.3%,其余90%以上的村庄都是在明代和清朝前期立村。这些明清立的村庄,除部分村庄是从河南、河北和山东省其它地区的人迁来立村的外,其余绝大部分是明代初期从山西、河北西南枣强等县移民来立的。其中明确标明洪武二年由小云南或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移民来的村88个,占村庄总数的11.1%;由云南(有的表明是从云南大槐树底)移民的132个,占村庄总数的16.6%。其它村庄,有的说是明朝初期立村的,有的说是永乐扫北时立村的,还有的说是六百年前立村的等等。
胶州移民立村格外多
胶州濒临黄海,自然条件优越,适宜人类繁衍生息,是华夏开发很早的地区之一。早在战国时期齐景公和晏婴游少海时,为“少海风光之美而大乐之,流连忘返”。宋代胶州是密州板桥镇,置市舶司,成为当时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商贾云集,船舶辐辏。这么一个古老而繁华的地区,怎么明清年间一下子冒出这么多移民来的村庄?原来的老居民老村庄哪里去了?要回答这一问题,还需追溯到那战火频发的元明年间。
元代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实行对外用兵杀掠,对内高压的政策,把中华民族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等,对汉人、南人严密控制,特别对被称为“天下腹心”的河洛和山东一带地方,其奴役、盘剥、镇压的情形达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元政府明令规定:1、禁止百姓赶集;2、五户人家合用一把菜刀,用铁链拴到井沿边供人们使用;3、禁用铁制农具;4、一村养一名蒙古人(还有一说是每户养一名),负责监督汉人。另外,元朝王公贵族肆意圈占土地辟为牧场,供他们牧马射猎。
元朝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导致社会的倒退和经济的萧条,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爆发,山东人民纷纷响应,至今胶州民间流传着“八月十五杀鞑子,齐了心”的说法。毛贵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攻胶州,克莱州,占益都(青州),据莒州,短短几年,就占领了山东大部。元朝统治者惊恐万状,急忙派重兵镇压。拉锯式的相互攻伐,肆无忌惮地杀戮,使山东大片土地荒无人烟。据元史记载:蒙古人所到之处,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几乎“杀戮殆尽”“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骨骸遍野,十家庐舍,有九家被毁”,成了荒凉世界,到处是无人区。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5月中旬,文旅部发布《剧院等演出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规定剧场观众人数不得超过座位数的30%。6月5日,四方剧院、...
胶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胶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