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镇:中外友好往来的桥梁

金胶州 2020-06-03 07:30 大字
石业华

胶州在古代有“海表名邦”的称号,近代又享有“金胶州”和“多拉多”(德语,意为“理想的黄金国”)美誉。这些声誉的由来,应归功于唐宋以来胶州港口贸易的发展,尤其是两宋时期胶州地方的板桥镇,不但海运贸易繁盛,是当时北方最大的海港,而且还是中外人民友好往来的桥梁,在中国海运史和中外友好往来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两宋时期的板桥港口,重温这段辉煌历史,对于当前提高胶州的城市文化品位,进一步发展胶州外向型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板桥港口不仅是当时我国北方重要海上丝绸之路的枢钮,而且还是中外人民友好往来的桥梁。

唐代,高丽和日本的商人、使臣、僧人等,常从板桥镇港口登陆,中东及阿拉伯一带的商人也有来过此地的。胶州商人经常到日本和高丽,最远到过阿拉伯和非洲东海岸。唐太宗征高丽时,就曾在板桥镇海域的唐岛驻跸。唐武宗会昌六年(846),新罗人陈忠曾到过这里,船载木炭运往楚州。日本佛教史上有名的“入唐八家”之一的圆仁法师也曾到过此地,并在大珠山、骏马浦乘陈忠的商船到楚州。据考证,骏马浦就是今黄岛区古镇口湾。大珠山和古镇口历史上一直在胶州辖区内。唐代高丽的学者崔致远也曾到大珠山游历,并写了好多美丽的诗篇。

当时,胶州板桥镇与波斯湾沿岸国家也有密切联系和交往。唐代薛渔思《河东记》中《板桥三娘子》的故事,就是当时近东一带外国商人到此地经商的迹象,很像是《一千零一夜》的翻版。而胶州的民间故事《噹缩》简直是《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改换姓名的传抄了。这反映了当时胶州与阿拉伯国家当时海运贸易的密切。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故事中,阿里巴巴发现了大盗宝洞里有大量的丝绸、锦缎、金币等财宝,这些丝绸、锦缎正是从板桥港口出口到阿拉伯的中国奢侈品,这也反映了最晚至唐代胶州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两宋时期,胶州板桥港口与高丽、日本交往尤频繁。每逢春夏之交的信风季节,板桥港口挤满了来中国经商的高丽、日本船只,给中国带来高丽、日本特产。到夏秋之间的南风季节,高丽由贞州到开京的礼成江上,也连续不断地行驶着从中国板桥港口出海到这里的商船,给高丽运去了大批中国商品。北宋政府在板桥镇建筑高丽亭馆,专供高丽商人停放货物和休息之用。日本商人和学者也经常在此登陆,然后经密州进入内地。

那时候,到中国求法和留学的高丽人非常多,他们在板桥镇登陆后,受到中国有关方面的礼遇和照顾,在两国文化交流史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叫义天。义天原名王煦,是高丽王朝文宗的儿子,自幼出家为僧。为了求法,他想到宋朝来,但遭到反对,于是他私乘去高丽贸易的宋朝商船来华。1085年4月,义天从朝鲜的贞州出发,先到山东密州板桥镇登陆,然后由陆路到汴京,不久又去杭州,次年由明州回国。

他在中国期间,除了学习佛教教义外,还收集了佛经章琉3000多卷。回国后,他根据所收集资料编成了一部《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其中收书1000部,共4700多卷,接着就按目录镂版刊版,并把刊刻后的印本赠给北宋政府。这部书传到北宋后,临安、平江等处的大寺院就把其中在中国还没有刻本的复刻出来,为中国佛教史的研究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义天和尚回国后还创立了天台宗,他的事迹被传为中朝交往史上的佳话。

作为中朝人民友好往来的主要口岸,中国使臣和僧人由此去高丽的也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杨景略等奉命出使高丽。

宋神宗时,高丽王国国王叫王徽,他对中国怀有特别友好的感情,他甚至梦见来到中国,醒来做诗记其事。元丰六年(1083年)王徽不幸病逝,消息传来,神宗十分悲痛。为了表达对这位友好邻邦国王的深切悼念,他命令在明州修浮屠供一月,并派左谏议大夫杨景略、礼宾使王舜封为正副使,前往祭奠;右谏议大夫钱勰、礼宾副使宋球等前往吊慰。由于高丽重视文化,神宗在处理两国关系时,特别注意这个问题,派往高丽的使臣人选,一定要“学问博洽”,仪表“整秀”者。杨景略受诏后,选拔李之仪作为随团秘书。李之仪因“文称不著”,神宗担心他不能胜任。后来召赴中书测试,认为满意,才同意他出行。其实,李之仪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他字端叔,无棣人,博学善文,工诗词,尤长于尺牍,和苏轼交往很深。

元丰七年(1084年),杨景略和钱勰分别乘船由板桥港口出海,绕成山头,前往高丽。事后,钱勰乘船顺利到达汉城,而杨景略却在海上遇到大鱼挡路,被迫退回板桥港,改道登州。是年冬,杨景略安全回国。为了镇邪和纪念此行,杨景略奏请在板桥港口建立海神庙(今水寨小区东南)。苏东坡诗“顷年三转韩,几为蛟鳄吞。归来筑神庙,要使百贾奔”,就是记载此事。

新闻推荐

网络直播云培训 助力农民种好菜

□金胶州/我爱金胶州/金胶州数字报通讯员宋珊珊近日,市农业农村局采取腾讯直播的方式,在里岔镇海辰农场现场开展秸...

胶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胶州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