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他俩用爱建起特殊的家
六一儿童节来临前,一场特殊的文艺演出在市儿童福利院上演,除了现场节目表演,部分寄养家庭的儿童精心录制了节目通过网络进行展现,也在儿童节这样的日子吸引更多目光投向这些特别的孩子。他们或因身体残疾或因疾病等,出生后就被父母遗弃了,自小失去了享受家庭温暖的机会。而在胶州市里岔镇张应社区,目前正有上百名孤儿被送进了市民家庭中寄养,得到父母的宠爱,重新找到了家的温暖。提起寄养在自己家中的3个孩子,胶州校车司机张启栋和妻子赵君燕清清楚楚记得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14年来,夫妻俩用心呵护这3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寄养儿童,用爱心为他们打造一个温暖的家。
封闭3个多月爸爸独自带娃
5月31日上午,位于浮山脚下的青岛市儿童福利院内掌声雷动、歌声嘹亮,这里正在以特殊的方式开展庆“六一”活动,除了院里集中养育的儿童现场展演抗疫故事、唱国歌等,来自胶州寄养家庭的儿童还录制了精彩的节目,通过“云”视频的方式进行互动演出,其中13岁患唐氏综合征女孩艾艾在视频中跳起的舞蹈,获得了大家的掌声。而这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在50岁的张启栋家中已经寄养了12年,除了她还有2名寄养男孩,分别是14岁的乐杭和15岁的卫卫。
“往年我们都是带着孩子集体过节,今年因为疫情的关系,福利院一直处于封闭中,寄养家庭的孩子也是居家不出门,因此根据院里的统一安排,我们就给孩子录了节目,以这种特殊方式给他们过节。”张启栋告诉记者,此前他们一家5口和十几个寄养家庭,都居住在青岛儿童福利院寄养儿童工疗康复中心的集体公寓里,因为疫情的关系,从今年2月份就开始封闭管理。不巧的是,此时家里老人身体不好,妻子赵君燕只能出去照顾,而这3个多月的时间就由张启栋担起了照顾3个孩子的重任,洗衣、做饭等自不必说,还要时刻安抚孩子不能出门玩耍和见不到妈妈的不满情绪,真是既当爹又当妈。
张启栋作为交运青岛温馨校车胶州分公司的一名驾驶员,在中小学复学返校后就需要工作了,考虑到这一特殊情况,加上疫情防控常态化了,经过儿童福利院特批,他和3个孩子提前“解封”,回到他们自己家里居家生活,见到许久未见的妈妈,孩子们欢呼雀跃。
夫妻俩为照顾孩子倾注全部
“2006年1月,6个多月大的乐杭来到咱家,是第一个孩子;2008年12月,艾艾和卫卫也来到咱家,分别是1岁、4岁……”在张启栋家里,留有几本成长记录册,上面完完整整地记录着3个孩子的成长瞬间,夫妇俩不时翻看着并回忆起生活的点滴。
张启栋至今记得2006年的那个冬天,他们将出生仅仅6个多月的乐杭从福利院抱回了家。乐杭是一名早产脑瘫儿,身体各方面发育迟缓,出生后就住在保温箱里,浑身柔软得像是无骨儿,脸部苍白没有一丝血色。看着眼前这个“与想象中不一样”的小婴孩,张启栋夫妇有些迟疑了,然而当孩子对他们露出可爱的笑容时,两人的心都化了,从此把他当做亲骨肉一样,投入了全部的感情和精力。
在夫妇两人的精心照护下,小乐杭到家一个月后就变得强壮起来,更让福利院医生感到惊奇的是,孩子8个多月时就能坐起来了。从咿咿呀呀发声,到踉踉跄跄学步,再到自己动手穿衣脱裤……小乐杭成长的每一步,都给张启栋一家带来了莫大的喜悦。如今14岁的小乐杭活泼、好动,会叫“爸爸”“妈妈”,喜欢拿妈妈的手机拍照,客人来了能主动上前端茶倒水,爱牵着“爸爸”的手不撒开。
希望和孩子一直生活下去
提及最初为何会寄养孩子,张启栋称是受哥哥张启军的影响。张启军家也曾经寄养过一名孤残儿童,后来被一对美国夫妇收养。那时每次哥哥带着孩子到家里玩,夫妇俩都被孩子天真可爱的样子所打动,一想到这些孩子是被父母遗弃的,就感觉特别可怜,心底的亲情和柔软的感情就会被触动。
2006年,张启栋夫妇填写了申请表,并顺利通过条件审核。成为“寄养爸妈”的那年,张启栋唯一的儿子在读小学5年级,当时二胎政策没有放开。“家里一个孩子太少了,多几个还能做伴儿。”就这样,在儿子纯真美好的童年里,与3个毫无血亲关系的弟弟妹妹,一同分享着爸爸妈妈的爱。
2008年12月,1岁多的艾艾和4岁的卫卫也来到了张启栋家,成为家里的新成员。艾艾患有唐氏综合征,术后体质较弱,智力和行动都受到影响,卫卫则是一名患有自闭症的盲童。“家里突然多了3个孩子,并且行动、生活都不能自理,那种内心感受真是无法言语。 ”张启栋说。最让夫妇俩担心的是,由于3个孩子的抵抗力都比较弱,万一有个感冒之类的,3个孩子往往是一起生病。为了增强他们的体质,夫妇俩在一日三餐上尽可能加营养,还经常领孩子们去户外活动,增强体质。14年来,3个孩子在张启栋一家的呵护下渐渐长大。 3个孩子形同兄妹,彼此相爱。每天上午、下午各两小时,他们会被送到儿童福利院上课学习,现在都已经学会了简单的问候,会自己吃饭、如厕、穿衣。
“咱啥也不图,就是希望孩子将来踏入社会后能自己照顾自己,衣食住行等方面能自理。”张启栋说,寄养父母只是给福利院代为抚养孤儿,一旦福利院找到适合的收养人,孩子们就会离开寄养家庭。年满18岁后,孩子们也会被送到社会福利院。 “养了十几年了,甚至比亲生骨肉还亲,真想和孩子们一直生活下去。 ”张启栋感慨地说。
新闻延伸
上百名孤残儿童家庭寄养
长期以来,国内对孤残儿童的照料方式基本上是采取建立机构集中供养的方式。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孤残儿童的成长在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同时,渴望亲情化的家庭寄养逐渐成为各地儿童福利机构探索的重要方式。2001年开始,青岛市儿童福利院积极探索,在农村建立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基地。民风淳朴的胶州张应社区有幸被选中,成为山东省首家、全国第二家孤残儿童养护教育基地。19年来,共有数百名孤残儿童被陆续送到村民家中寄养。
据悉,目前青岛市儿童福利院共有孤残孩子近200名,正在家庭寄养的有139名,其中绝大部分都在胶州张应社区寄养。“家庭寄养的方式更能让孩子感受到亲情,更有归属感。 ”市儿童福利院有关负责人介绍,福利院的孤儿不仅身残,部分还有严重的心理残疾,而通过让孩子回归家庭,融入社会,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不少孤儿在几个月大时,如果不需要持续治疗和手术,在身体状况稳定的情况下,就尽早把他们送入家庭,这对他们的成长更有利。对于每个申请寄养的家庭,福利院都会进行评估,街道社区也会协助把关。只有那些自家孩子年龄在8岁以上、房子宽敞、男女主人善良勤快、身体健康的家庭才有资格抚养孤残儿童。
“孩子送来后,儿童福利院会随时监管孩子养育的情况。 ”该负责人表示,儿童福利院的工作人员长期住在村里,每月定时家访,了解孩子卫生、教育、身体等状况,协调学校办理入托和上学手续,并且还要组织寄养家庭定期接受培训学习。
记者 吴帅 图片由本人提供
新闻推荐
坚持严查严控 维护出行环境市公安局全力整治工程运输车违法行为
□金胶州/我爱金胶州/金胶州数字报通讯员张鹏为切实加强工程车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预防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市公安...
胶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