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庄村的前世今生

半岛都市报 2020-05-29 02:46 大字

1995年南庄村的青岛建材市场。

南庄村纺织厂。

南庄村老照片。(资料图片)

现在的南庄社区。半岛记者徐玮苓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转星移几度秋。在李沧区浮山路街道辖区中,曾有这样一个村子,东依象耳山,西邻河南社区,李村河近在咫尺,海尔园翘首可望,这里山水秀,人气鼎聚,商意浓厚,财源茂盛,发展无限,它就是南庄村。

随着历史的发展,站在现在的南庄社区,已不易发现南庄村的印记,村庄变成了社区,村民变成了市民,眼前的一切变化得太快,但是不变的是心中的记忆。南庄村已经成为老青岛人的回忆,这片土地记录了多代人的峥嵘岁月。

筚路蓝缕,先人垦荒建村庄

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朝弘治年间,王氏的祖先们相继由崂山区中韩街道的东韩村携家带口在依山邻河处建村,由于选址于李村集南,初叫集南庄,后演变为南庄村,至今已有500余年村史。

清朝同治四年,张氏的祖先由西邻河南村迁址南庄村不足一里之远的东侧建村,取名为张家庵子。以后陆续有林、黄、宗等31个姓氏从四面八方徒此安家落户。祖先们相依为命,和睦共处,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一年又一年辛勤劳作,朝夕于丘岭僻壤上,居住在蜿蜈河沟边,熬过岁月的蹉陀,饱尝生活的艰辛,每一个家庭都经历着苦、辣、酸、甜,每一个年代都徜徉着秀丽憧憬。后来,南庄和张家庵子两个自然村落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命名为南庄村。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数风流

南庄不但有深厚的人文历史,更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清凉院,周围百姓称之为“李村院”或“东庙”,它坐落在南庄村以北,福岛路东侧。清凉院系崂山地区佛教中心,管辖着法海寺、午山庙和清华庵,后来在历史中遭到破坏。

南庄村东南方向有一座枣儿山又名“凤凰山”、“象耳山”,当年康有为途经此地,从远处看到山形像大象的耳朵,他把自己比喻为一粒糠,认为只有藏在大象的耳朵里才安全,于是花了六十大洋,买到南庄村民刘希秋5亩6分地作为自己死后的葬身之所。现在,随着枣儿山综合治理工作的启动和打造主题公园的人文元素,目前的枣儿山已华丽蝶变,更名为象耳山公园。

经历动荡,翻身当家终做主

“我记忆中的南庄村山很高、天很蓝、水很清、空气也很新鲜。村庄里的道路还是泥巴路……”今年已经82岁的居民黄佳良说,提起南庄村,他似乎要比别人多几分亲切,因为他的童年就是在南庄村度过的,甚至上学、工作、成家都从未离开过这里,这片土地见证了他的人生,也留给他抹不去的记忆。

南庄村依山邻路是青岛市的北大门,更系兵家之争要塞。1942年4月,侵华日军在村东挖壕沟,修炮楼、拉铁网、设卡子,自山东头海边至板桥坊西的烟墩山角下,修建一条严密的封锁线。“那时候我还很小,只记得侵华日军在村口挖壕沟后,我们每天都要绕道其他村子,走很远很远的路,才能到田地里种地。”黄佳良说。

直到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南庄人翻身当家作主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旧体制,同年7月建立村组织,孙克让被推选为村长,成为解放后南庄村第一位当家人,村民们分得田地,有了自己的房子,就此过上了安居乐业新的生活。

不忘初心,带领村民齐致富

今年56岁的林兆杰是南庄村最后一任村主任,他告诉记者,历任南庄村的党政领导都会牢记嘱托,履行职责,心系父老,鞠躬尽瘁,为了南庄的繁荣富强,在不同的年代,秉承同样的宗旨,付出了自己的汗水和心血,奉献了毕生的智慧和才华。

1951年南庄村由胶州专区直属青岛市。至此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拉开了序幕。1982年,南庄村打破队为基础、二级核算、吃大锅饭的传统旧模式,推行经济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承包到人,工商企业也实行计划目标考核制,真正体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分配新机制。

村后的李村大集,拥有百年的传统历史,受大集的辐射和利益的驱动,南庄人祖祖辈辈有着强烈的经商意识和发展理念,不满足于单一的农田耕种,而是因地制宜实施多种经营。1956年春,村民在孙克让的带领下,引进技术能人,开粉坊、凉粉丝创办起南庄村第一个集体加工企业,而后集体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

改革开放,过上宜居好生活

南庄村村民们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搞好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顺势利导,开拓创新,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从政策和环境上积极扶持私营经济和个体企业的快速发展,宏观指导,微观服务,给非集体经济企业提供一个施展才华,投资建设的良好氛围。

南庄村靠路邻城,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资源优势也很独特,像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招来了多只金凤凰。自1991年以来,先后有“正顺汽车维修中心”、“达城电子产品厂”、“宏源彩印厂”等民营企业和上百家个体商铺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企业投入从几万元到3000多万元,年收入从几千元到3800多万元,已成为南庄村21世纪发家致富新的主力军。

人口激增,住房水平节节高

最初的200多年间,这里只是一个很小的村落,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个小村落开始迅速发展,由1949年的72户310人到2002年已增长到642户1627口人。人口的兴旺却带给了南庄人拥挤的居住环境。“小时候,一家人挤在土坯房里,冬冷夏热,村子里至于三口井,村民吃水都要去那里打水。”林兆杰回忆说。

随着人口的繁衍和生活的提高,南庄人的居住条件也发生了量到质的变化。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旧址翻新,就近建房为主,青砖乱石,用土打墙,草坯瞻瓦,一家一户、一户一院,街巷狭窄,凹凸不平。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陆续到老村外申请新宅基,建造红瓦房。仅1988年一年就建大瓦房73处。1986年开始为了节省建房用地,由集体统一规划,相继建起了98栋二层“将军楼”,从1993年到1998年6年间集体建造了15幢六层户型不一的居民楼,使300多户村民告别了低矮潮湿的旧平房,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南庄社区在2010年启动旧村改造工程,经过三年的建设,2013年居民陆续回迁。经过改造后的南庄社区,已从原先杂乱无章的小村庄华丽变身为高层住宅,小区内环境宜人,配套设施相对完备。“谁都没想到,我们现在能住上这么好的楼里,每天下楼都忍不住感慨现在的好生活。”黄佳良说。

一切的过去都孕育着现在,一切的现在都蕴蓄着待来,南庄村斗转星移500年,从小村庄嬗变成宜居新型社区,这里的人民还会用自己的智慧不断书写新篇章。

新闻推荐

同心同向 拼搏奋进 热烈祝贺胶州市“两会”胜利闭幕

本报评论员豪情满怀向未来,同心同向创辉煌。备受全市人民关注的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和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圆满...

胶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胶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