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焘与青岛的“幸福楼”建设(下)

青岛早报 2020-03-30 06:54 大字

(接上期)

启动棚户区改造

为尽快改善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张敬焘与青岛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同志共同研究,决心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迅速启动棚户区改造工作。青岛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拆除西广场的棚户房,由政府筹资,先开建第一座7层高的居民住宅楼。

受自然灾害和严重经济困难影响,当时青岛市政府财力十分紧张。为解决这一问题,张敬焘指示有关部门和单位克服困难,组织协调多方面力量推进拆迁改造工作;明确筹资工作由市财政局负责,楼房设计由建设局负责,施工建设由房管局工程处负责等。

他号召党政机关干部和企事业人员“勒紧腰带”,带头勤俭节约、压缩行政和公共事业开支,把节省出来的资金用于棚户区改造。为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他主动将自己家居住的小楼交出,搬到别的楼上与大家合住,并多次亲临施工现场,检查施工进度和质量,解决水泥、钢筋、木材供应等问题。

在他的领导、带动下,有关领导和部门单位迅速行动起来,许多人自觉让出住房安置拆迁户,动迁和施工建设等工作迅速开展起来。

建设“幸福楼”

按照青岛市委、市政府关于要改善西广场全部居民居住条件的要求,设计人员对楼房进行精心设计。那时青岛的居民住宅楼大多为二三层,最高的也只有5层。而这片楼房设计为7层。根据地势的自然落差,1-4号楼从四川路上建一座桥直通楼房的3层,桥下为两层,桥上5层。

动迁改造启动后,广大干部群众想方设法帮助政府和施工单位分忧解难。那时棚户区改造既没有拆迁费也没有动迁房,大多数拆迁居民靠求亲告友解决临时居住问题,仅用了一个多月就搬迁完毕。为早日住进新楼房,许多居民主动与机关干部、有关人员一起参加义务劳动,承担起挖填土方、清除建筑垃圾等工作,为楼房建设节省了大量资金。由于处处精打细算,大大降低了楼房建设成本,据工程设计人员回忆,第一座“幸福楼”平均每平方米的建设成本只有45元。

1965年9月,当时被誉为“岛城居民住宅第一高楼”的“幸福楼”4号楼落成。这座建筑总面积为5700平方米的住宅楼搬入了280户居民。 《青岛日报》等媒体对居民喜迁“幸福楼”的消息进行了宣传报道。人们奔走相告,这里迅即成为青岛一个“景观”,市民们纷纷前往参观,有些人还在楼前摄影留念。

“幸福楼”4号楼落成后,至1966年11月,2、3号楼相继竣工;之后,1、5、6、7号楼也分别于1967、1968年建成。至此,西广场改造全部完成。7个楼座共住进1500多户居民,他们中不仅有回迁的居民,也有一些从外区域搬入的住房困难户。

岁月难蚀“鱼水情”

时光流逝,几十年后“幸福楼”日渐衰旧。2008年7月,为建设胶州湾海底隧道接线工程和青岛东西快速路,有着43年楼龄的“幸福楼”被推倒,居民们被重新安置住进更为宽敞、明亮、舒适的新房。乔迁“幸福楼”的那些岁月,连同居民们甜美的笑容一起化作永恒而美好的记忆。其中,大家特感珍惜的,是那份对楼房建设倡导者张敬焘的深切感激与缅怀之情。

张敬焘于1969年底离开青岛。 1980年代初期任山东省副省长时,有一次,他与工作人员一起到青岛检查工作。时值盛夏旅游旺季,他们在市人民会堂附近停车难以找到车位,司机便将车停在停车场入口路旁等待。一位车场管理人员要求车辆离开,虽经再三解释,管理人员还是执意让其离开。无奈,司机脱口说出:“这可是张省长的车啊! ”得知是张敬焘的用车,那位管理人员立刻满面笑容地说:“张省长的车可以停!”他还兴奋地告诉司机,张敬焘曾经在青岛当过市委书记兼市长,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家住的楼房就是在张书记领导下盖的。

2001年夏季张敬焘来青岛时,为表达对他的思念和感激之情,“幸福楼”一些老住户特地前往拜访,邀请他去做客,与他一起合影留念。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许多青岛市民特别是原“幸福楼”的居民们提起张敬焘,感激、怀念之情仍然不减当年,许多市民甚至还在网上发表对他深切怀念的感言。有位市民深情地写道:“张敬焘担任青岛市委书记兼市长时,开青岛市棚户区改造之先河,盖新楼房分给普通市民,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 ”

(完)

丁广斌

新闻推荐

好悬!还差最后一位密码没输入 一市民掉入“网购退款”陷阱,民警上门阻止,挽回3万元

半岛记者鲍福玉通讯员赵敬美报道本报3月27日讯3月25日,胶州市民胥先生给胶州市公安局云溪派出所送来一面“人民...

胶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胶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