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人生 苦中求变 胶州人范锡召添置新设备让老行当更轻松
“铁匠”是俗语,还称之为“小炉匠”,学名称为“锻工”,是一门老行当。49岁的胶州市铺集镇前岳家庄村村民范锡召,还在默默坚守着这个传统职业中最苦最累的活计。近日,记者到岳家庄村实地探访,讲述范锡召铁匠生涯的平凡故事。
记者来到岳家庄村的中心大街,远远听到此起彼伏的“叮叮当当”敲击声。走进范锡召家中看到,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内,堆满了各种各样的铁料,墙角四周摆满了新打制的农具。小院西侧有一个近三米高的铁匠炉,范锡召将炉子内烧得通红的铁料用铁钳子夹起,和父亲有节奏地敲打起来。不长时间,铁镢头慢慢有了雏形。
“我们村是有名的铁匠村,高峰时曾有100来户村民从事铁匠生意。由于打出各种农具结实、锋利、耐用,在当地和周边县市非常畅销,前岳家庄村因此得名‘铁匠村’。”范锡召说,父亲年轻时便是有名的铁匠,初中毕业后他跟着父亲学习打铁技艺。瓦匠有图纸,木匠有尺杆,但打铁全得靠经验。从打下手到独当一面,范锡召学了十多年,靠着诚实的人品,打制的农具结实耐用,在当地的乡村大集上非常受青睐。
“打铁这门手艺,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就拿打锤来说,用的劲不一样,打在铁上出来的效果也不一样。从开始捋钢,到一块铁劈开,再将钢夹到中间,然后再熟上火,必须烧到使铁融在一起,这时的火候一定要掌握,否则就容易前功尽弃。”范锡召告诉记者,根据客户的需求,选好一块铁料后,需要经过烧火、捶打、育弯、培刃、成型、淬火和打磨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打造铁器时,掌握火候相当重要,有时火候过了,铁板会被烧穿,而火候不足,铁又打不开,根本达不到理想中的效果。
“我们村主要以制作农具、生活用品为主,锄、镰、镢和锨四大件在农村最受欢迎。”范锡召说,以打制的头为例,一把头的售价在13元左右,利润仅有四五元。两人协作的话,一天仅能生产五六十把,而一年中只有春秋各一个月的旺季,平常的生意也非常冷清,除去各项开支,一年也就收入三万元左右。
“铁匠活劳力又费神,脏累不说,眼睛也受不了,手指被烫伤、被刮伤是‘家常便饭’,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干,真担心哪天这门技艺就失传了。”范锡召说,他希望当地有关部门能加以保护一下,如果好品性的年轻人愿学,他愿意把所学技艺免费教。眼下,他添置鼓风机、电动打磨机和空气锤等,相对轻松了不少。下一步,他打算再更新一些设备,干活轻松的同时,产量也能提升。“不管怎样,我会一直打下去,打进‘非遗’,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范锡召说。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马丙政通讯员张劲弓本版摄影马丙政
新闻推荐
□金胶州/我爱金胶州/金胶州数字报通讯员王佳禹近日,市实验幼儿园浮翠园举行“讲文明,懂礼貌,我是好孩子”入泮礼徒...
胶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胶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