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民知州胡道垠

烟台日报 2019-11-18 08:54 大字

□曲延科胡道垠,字苍岩,湖北孝感人。清嘉庆十三年(1808)任宁海州(治所今牟平城)知州,嘉庆十八年(1813)离任署胶州。胡道垠任职宁海五年,多惠政。他尊贤纳士,体恤农耕,惠旅通商,锄奸缉猾,勤慎简约,清正廉明,是宁海建州以来很有口碑的任职官员之一。他在嘉庆十四年(1809)重修宁海州城池和嘉庆十六年(1811)带领州民抗灾救荒两大政绩,被载于史册。亲力亲为重修宁海州城池宁海州城池始建于汉代,元代以前历修失考。明洪武十年(1377),为防倭寇,改土城为砖砌,设城门四处:东门曰建武(后改名集庆),西门曰奉恩,南门曰顺正,北门曰镇海。之后,明代弘治、正德、万历、崇祯和清代康熙年间,先后多次对城池进行修补。清乾隆三十年(1765),知州勒善改城墙砖砌为石砌。石砌不如砖砌牢固,不到三十年,便有一半城墙坍塌。在胡道垠任知州的第二年,即嘉庆十四年(1809),朝廷批复同意重修宁海州城池,并拨付了部分款项。

在宁海州,这是一项大兴土木的浩大工程。历史上,地方官往往借工程之机,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而在胡道垠看来,这却是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的好机会。他规定:资金物料,绝不向民间摊派一分一毫;海陆运输,绝不动用官方人力车船,全部让利于民;施工雇佣人员,尽量照顾贫民和无业者,以工代赈。还规定,施工期间不得扰民,取石不得破坏公房民宅,开山不得有碍于乡村茔墓。果然,开工之后“运料于陆,无官脚也;运料于水,无官艘也。官府造作之辈,籍以赡其家,游手失业之徒,赖以糊其口”。有老者赞道:“此造福使星也,后政必有可观,父老其无忧矣!”

为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身为知州的胡道垠亲力亲为,一方面做好规划,合理布局,科学施工;一方面精打细算,杜绝浪费钱财。他“操心倍苦,昼夜巡值,虽盛暑不辍”。经过两年的紧张施工,城池重修圆满完工。经过重修的城池,上半截改为砖砌,墙围周长3353.33米,高11.86米,宽8.33米;另开挖壕沟,周长3655米,宽23.33米,深3米,并架设石桥。其规模、设计标准、坚固程度,皆为胶东诸城之首。修城两年间,毫无扰民之举,乡下很多人竟不知道州城进行了这么一项重大工程。整个工程不仅没有向老百姓索要财物,许多贫困者还依靠在工地上干活,挣到了一些养家糊口钱。嘉庆十五年歉收,很多贫穷家庭靠家人在工地上当劳工赚钱渡过了难关。殚精竭虑带领百姓度灾荒宁海州城池刚刚修完,第二年即嘉庆十六年(1811),夏大旱,秋大水,稼禾歉收,宁海州遇到了百年不遇的灾荒。

其时,民心惶恐,胡道垠更是忧心如焚。他召集地方绅老,商量发动州中富户捐资济贫。不料大家“皆面有难色”,异口同声说道:“宁海地瘠民贫,百姓织啬(节俭)为生,家家都不富裕,哪里还有钱粮外捐?”胡道垠欲上请开仓放赈,府僚却纷纷阻拦道:“宁海仓储有限,昨岁贷未尝,已虚耗。请示上宪,断难批准。”胡道垠“意甚难之”。焦虑中,农历十一月中旬,又连降大雨雪,民饥且冻。胡道垠“食不甘,寝不寐”,慨然道:“不能再有片刻的等待了啊!”于是遍请各乡社长老齐聚孔庙明伦堂,再次商讨救灾之事。他先对各长老以往积极支持州府的工作给予一番表扬,然后鼓励大家再接再厉、献计献策,帮助百姓度过眼前的灾荒。长老们在胡道垠的感召下,踊跃出谋划策。经反复讨论研究,终于制定出一个各方都能够接受的方案:把宁海州八乡十余社的农户分为四等,一、二等酌情捐资;四等领赈;三等不捐不领。又考虑到当时即使有了钱本地也很难买到粮食,若到辽东购买,此时天寒水冻、海舶不通,粮食一时运不过来;若等到第二年化冻通航,恐怕有很多人已被饿死。于是商定,兵分两路:知州胡道垠负责去登州府请求府尊允许开常平仓放粮救急,承诺待年景好转再用募捐所得款项买粮补充国库;其他府僚和各乡社长老负责农户划分等级和动员一、二等户捐资捐粮等事宜。第二天一早,胡道垠就启程赶往登州府。经反复陈述请求,上司最终同意开仓放赈。

动员富裕户捐钱捐粮并非易事。胡道垠从登州府急急赶回来后,首先带头捐俸,然后深入民间动员乡绅富户捐助。他反复开导富户们:“我知道你们生活很苦,但为贫民捐点钱粮,既是救人行善,也是为自己积德,最终是为了保佑你们自己。”经“反复论千言”,富户们被他感动了,都感慨地说:“公以百姓之心为心,百姓应以公之心为心。”宁海州望族兼首富常世淦率先响应,慨然献粮捐资。胡道垠大喜曰:“得此一人倡,可活数十万命矣!”接着常世淦族兄常世科和邑中绅富群起风随。养马岛张家庄人张景庵、中原村武生杨祭升,各运一船粗粮在系山口施放。胡道垠详情咨部,各赐一“乐善可风”匾额。监生邓毓元在城中设厂施粥,族中邻里有困难者皆遣人予以救济,如是数月,还捐赈五百金。胡道垠申详上宪,颁予“义著比闾”匾额,敇赠太常寺典簿。增生李明绪,破产济贫,救活百姓无数。这样,不到一个月,除了粮食,州府还收到捐银四千多两。胡道垠在大街上张榜公布,对捐助者予以公开表彰。

为解决个别特困家庭及孤寡老人的燃眉之急,胡道垠在开赈之前先从富户捐粮中拿出部分粮食,在各乡社设场煮粥赈济。粥场自嘉庆十六年十月始开,直至次年五月结束。

在胡道垠的主持下,宁海州于嘉庆十七年(1812)正月十五日开赈,从滨海开始,先急后缓,逐步排开。当地百姓扶老携幼,虚往实归,有的欣欣然满面喜色,有的感叹不已,也有的感激得流下了热泪。

时过不久有一天,胡道垠在乡下见一对母女在地里挖野菜,样子很困苦,便上前问道:“你们家是四等户吗?”母亲回答:“三等。”他为难了,要三等、四等同样救济,肯定拿不出那么多粮食。如若不管,又担心有些三等户过不下去。踌躇间,他突然想出一个办法,就是设立平粜局,在计划用来赈济的四千石粮食中挪出一千石,只卖给三等户。每户定额,价格较市价减三分之一,所得收入再返归赈灾款中。其时,朝廷得知山东东部闹饥荒,下诏缓征税粮,又下发宁海州三千救济金,派使臣到山东东部灾区宣读圣意。使臣来到宁海州,见州府救灾诸般举措井井有序,遂大喜曰:“正当如是。”又复奏朝廷,请加赐赈银若干两。

此次大饥荒遍及胶东各县,百姓挖菜食树,鬻妻卖子,饿死无数,直至清末言之,仍如梦魇。而在宁海州,由于胡道垠把全州八乡十余社几百里村纳于一体,精心筹划,通盘考虑,不留死角;又层层抓落实,把好事办细,让城乡贫困人口人人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救济。在这场大灾难中“活人无数,灾弥民安”。胡道垠自己却因日夜焦劳,年未满四十而鬓发皆白。调署胶州与州民依依惜别嘉庆十八年(1813),胡道垠奉命调署胶州。

胡道垠初到宁海州时,在州衙大堂题写了一副楹联,表达了自己想做一个好官的意愿。楹联云:“民鉴在兹,须关心此地,淳朴相安,饥当食寒当衣,怎能养欲给求,都知道礼义廉耻四字;官箴自昔,好取法前贤,猛宽兼济,赏有功罚有过,稍未准情酌理,便难对东西南北八乡。”

不过,初来时,因其“御下甚宽,待民甚恕,每厅事毕,淡然无所施为”,舆论曾误认为他“慈祥则有之,干济则未也。”说白了,就是怀疑他的干事能力。待到他“缮城隍大役既兴,公独毅然任之,自始事讫成功,无民扰”;“辛未年岁大祲,其经画网遗,民之赖以全活者无算”时,州民们才知道胡知州原来是个干才,是位能吏。再加之其“年未满四十而鬓发皆白”,州民们在尊崇之余又心疼不已。所以,其离任之日,州民“攀辕相送,迤逦五十余里,道路遮留几不得进”。

州民们迤逦相送,秀才们也忙碌着赋诗作文为胡道垠饯行。同治《重修宁海州志》中就收有宁海州进士、武定州(今惠民县)教授赵子璟所作《奉饯苍岩胡州尊调署胶州序》《奉饯苍岩胡父台调署胶州八首》;宁海州岁贡常衍祖所作《胡公三大政纪实并序》;宁海州岁贡赵本寀所作《州尊苍岩胡公德政序》等。他们在诗文中盛赞胡道垠任职宁海州五年的惠政、仁政,其感恩感德和恋恋不舍之情跃然纸上。当然亦不乏“以公之仁,与公之诚,将必大有所建于当世,宁能令老吾州耶!”等祝愿之词。

胡道垠盛情之下,亦作五股一章,曰《答宁海父老赠言》。其中坦诚地讲述自己“少小随父宦,诗礼课短檠。弱冠学无获,空应岁月更。纳粟得微职,膏车游帝京。始任盐场事......”的往事;初来宁海时的抱负和处事的谨慎:“今来守牟平,欲酬圣主恩。自顾才识浅,无乃违民情。遇讼期速理,时防案滋尘。敢云无枉屈,一心可其明”;回顾自己修城池时,“四围五里,一日两三行。工役即劳苦,我身敢自宁。一石一木资,悉与市值衡,只虞力未逮,不欲累民生”;抗灾荒时“起视饥寒者,恻恻伤我神”,表达了浓浓的亲民爱民忧民之情。他在文中深切怀念与州民相处的日子,诚心感激州民在救灾中的义举,在自己首捐廉俸之后“衿士感此意,踊跃齐输银。其余小康家,亦其囊思倾。里党重相恤,于此征风湆”。赠文的结尾,他深情地写道:“官民本一体,民苦官悲辛,非云市恩惠,职分所当亲”。并谦恭地表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官的本分。

在宁海州百姓的心里,胡道垠就是亲民爱民、与民同心的好官的化身,以至于在他离任后留下了许多佳话。“胡知州牟平留懿德”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牟平政协文史资料《牟平千年古县》载:胡道垠任职宁海知州,甚得百姓拥戴。他更是个大孝子。牟平城池修好后,他曾陪母亲绕城看光景,也曾背着老母去游览昆嵛山。他离任时,老百姓恋恋不舍都来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出很远。胡知州临别除了赠送《答宁海父老赠言》一首长诗外,还留下一句“你们要待父母如子女”的话。人们起初对这句话很不理解,可是回家后回想自己对待父母和子女不同的态度,越琢磨越觉得胡知州说的有道理,不禁为胡知州的话叫好,都说“胡老爷这是变相教我们做孝子啊!”后来胡知州这句话传开了,当地民间忠孝之风随之日盛,人们都说这是胡老爷留下的懿德。为了纪念胡道垠留下的这句话,当地就把他说这话时附近的那个村子改名为“留德庄”。留德庄现在牟平城南的武宁街道办事处。

道光戊戌年(1838),在胡道垠离开宁海州二十五年之后,州民将他的肖像祀于塔寺八腊祠内,又将其木主立于遗爱祠。宁海州遗爱祠建于清乾隆年间,原地址在城西三里的三公祠,原祀康熙年间为饥民请赈头撞石狮的宁海州州同、浙江仁和人龚大良和乾隆年间“惠政甚多”的宁海知州、浙江山阴县人周道睿,以及乾隆朝名臣、宁海知州、江西南昌人李湖。后来祠圮,道光间移祀木主于二郎庙之接官厅,胡道垠祀于祠内。(本文原刊于烟台市政协编纂出版的《烟台文史》)

新闻推荐

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专班全力推进临空经济区高质量发展

□金胶州/我爱金胶州/金胶州数字报通讯员王惠今年以来,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专班按照市委、市政府...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