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收购废旧物资中的文物保护片断(下)

金胶州 2019-11-13 08:46 大字

战国时期铜戈廉福银

1987年1月20日,仓库保管员纪秀兰汇报说,铺集供销社采购站交来一批废铜,发现有一批大铜钱,笔者马上到仓库查看,在送来的这批废铜中,大约有10公斤左右的秦“半两”方孔圆钱。经辨认,圆钱铭文清秀,版式众多,轻重不一,厚薄不均,有的圆钱不圆,有的方孔不方,有的周缘有流铜,多数背面粗糙。当时告知县博物馆后,马上赶来的李文胜副馆长与我们一起从废铜中挑选铜钱,随后将铜钱交到县博物馆。

根据采购站送货人提供的信息,李馆长和青岛团市委毛公强(原青岛麻纺厂团委干事,古钱币爱好者)到铺集镇彭家庄砖瓦厂走访了解古钱出土情况。据当地窑厂工人反映,前几天,窑厂工人在挖窑土的时候,从离地平面以下1.5米深处挖出一件陶罐,出土时已破碎,发现有一些铜钱,有的人好奇拿走了一些,剩余的就交到了供销社采购站。从出土现场发现的黑灰色碎陶片推测,这件陶罐高约45厘米,腹径约35厘米,可装铜钱20公斤。

这批窖藏秦“半两”铜钱共750枚,直径最大的为3.7厘米,以3至3.2厘米的最多;最重的为15.9克,最轻的为2克;钱上面的文字书法随意自然,均不规范,有的工整纤细,有的古拙粗犷。其中有传形半两(钱文顺序自左往右读,与古代汉字自右往左读相反,故也称“反字”或“反文”)、穿上有星半两(“穿”系指钱体正中的方孔)、粗笔半两、背穿右上星半两、有廓半两(“廓”系指边缘凸起的边框,又称边廓)、大孔半两、小孔半两等。钱中一部分铭文高凸、清晰,钱`体周边留有毛茬,没有打磨,似刚铸出还没有流通就入土被埋了。这些铜钱有战国时期(公元前221年)铸造的。战国半两与秦朝半两并存交叉流通,出现了新、旧钱混同的局面,这种情况大约出现在公元前209年以后的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至楚汉战争时期。

在废旧物资回收过程中,公司认真贯彻文物保护法,凡是收购的废旧物资都做到先挑选整理,查看是否有可疑文物,才能再装包或打件、过磅、发运,杜绝以营利而放弃文物怕麻烦的思想。公司职工长期与废铜烂铁打交道,积累了一套识别文物的“四看”的土办法,即一看锈色、二看文字、三看纹饰、四看器型。这个土办法还真管用,收购的废铜,经过挑过无一可疑文物漏网。在改革开放后的1984至1988年,公司累计挑选、移交县博物馆有历史价值的铜器文物56件。现将移交给县博物馆登记入账文物的目录摘抄如下:

1985年9月9日,送交商、战国时期青铜剑9件,最长的44.8厘米,宽4.2厘米,重0.62公斤,最短的长32.5厘米,宽3.2厘米,重0.225公斤(残);春秋战国时期青铜戈3枚,通长28.8厘米,宽13.5厘米,重0.3公斤;春秋战国时期的戈鐏、箭镞、带钩各1件;汉代钫锺1件;宣德炉2件,高17.2厘米,径21厘米;“福寿康宁”铜镜1件,直径19.2厘米,厚0.8厘米,重0.75公斤;佛像1件,高11厘米,底宽12.4厘米。

1986年5月5日,送交铜像、铜菩萨像、铜佛像17件,最大的高21厘米,底宽14.4厘米;最小的高4厘米,底宽4厘米;汉代铜熨斗、铜熏香、铜洗、铜盆5件,其中铜洗高9.2厘米,上口直径25.2厘米,厚0.25厘米,底直径14厘米,重1300克,上口外缘刻有“兮丙生”字样,两侧耳饰突出的似人兽首;东周时期的铜簋、铜敦盖、车辖、车衔等6件,铜箭镞1件;唐宋时期的铜镜6件,最大的直径16.5厘米,最小的7.5厘米,其中一件棱边镜,直径9.6厘米;战国时期青铜剑1件,通长47.2厘米,最宽4.5厘米(有的残损)。另外,1986年5月7日,送交战国末期(公元前283-前265年)齐国铸的“賹四化”、“賹六化”、铜钱约1.5公斤(今胶北街道境内出土)。移交给县博物馆56件文物中最早的为商代文物(约公元前十六至十一世纪),距今3000多年。

据调查,这些文物多数是在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中出土的,有一部分文物残损,锈蚀严重,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胶州悠久历史的轨迹,特别是秦以前的文物,见证了古胶州在东方列国中的重要地位。这些文物为研究古胶州的经济、文史、教育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此文资料得到胶州市博物馆原馆长李文胜提供与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本文作者廉福银系胶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与文史工作办公室原主任。)

新闻推荐

进口柠檬片不合格、药房销售过期食品……9起食安违法典型案例公布 合肥路永旺国风大药房接罚单

半岛记者王媛食品安全备受市民关注,青岛市市场监管局12日通报了一批自2018年以来食品安全整治行动中的典型违法案例,涉...

胶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