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任帝师?著作等身
在《清史稿》中可以看到,张谦宜中了进士后值武英殿书局,“仍直南书房,授皇八子读,兼武英殿纂修”。1713年,张谦宜在京师游宦,创作了《殿下从猎,已踰三旬,霜雪增寒,慨然远念,遂赋诗仿嘉州》《咏花津果》(“深林生异果,天子赐亲王冶”)等,“由这些诗篇来看,张谦宜在是年五月下旬随一亲王出塞,这位亲王似亦看重、亲近张谦宜”。
雍正老师传说多
张谦宜在京城的时间并不长,他倒是“经常侧身胤禵幕府,旅居密云”,在对张谦宜的行迹追踪中,他与亲王的关系,这里提到了十四阿哥。关于张谦宜的记载,最为人熟知的一段是他是四阿哥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老师。
这其中还有很多故事。
传说张谦宜考中进士后,在礼部谋了一个闲职。不过,他是一个老学究,把心思全都用在了著书立说上,康熙见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便请他做四阿哥和十四阿哥的老师。张谦宜执教甚严,不避权贵,视皇子如平民。一次四阿哥读书不用功,被他毫不客气地以跪砖顶碗处罚,甚至还用戒尺抽打皇子。
这事传到康熙那儿,龙颜大怒,怒斥道:“朕的儿子学为天子,不学亦为天子!”然而张谦宜不买账,反驳说:“学为尧舜之君,不学为纣桀之君!”康熙虽怒,但又觉得有道理,只能拂袖而去。
石业华先生还提到了当地有个传说,康熙多次暗示可以给他重要官职,但张谦宜无心做官。康熙发现他很贫穷,就想让他发点外财,便将一位贪官逮捕了,并声称只有四阿哥的老师去讲情才能释放,就是让张谦宜捞点钱财,谁知当对方立即携着千两银票去拜见张谦宜。他老人家直接将银票用袖子拂到地上,说了声“该杀”。这让康熙都甘拜下风,“这个山东学究真乃书呆子!就让他教一辈子书吧。”于是,康熙召他入殿,鼓励了一番,让他回老家胶州,张谦宜很高兴,千恩万谢,收拾东西就回家了。
不过,石业华先生说,其实张谦宜是雍正老师的说法目前还不太确切,因为他教育皇帝的方式,在胶州其他姓氏名家如匡源等中也有流传,一个版本的故事多个人有,这就存疑了。现在,能够证明的是他与十四皇子来往密切,与雍正是否如传说的那样还无法证实。《重读乡贤之二——松山张氏族谱检录》一文则认为,张谦宜中进士“名次较低,列三甲第246名,未授品级,入翰林院读书。被康熙给予‘南书房行走’,南书房是康熙皇帝读书之地。由于康熙皇帝酷爱学习,常召见一些饱学硕儒讨论学问,与康熙谊在半师半友之间,而且不受品级限制。这也是坊间传说其为‘雍正帝师’的来源。其实这个‘南书房行走’是个荣誉头衔,大约相当于今天的社科院研究员,或为诸皇子讲过课,但据此就说张谦宜是‘雍正帝师’是不确切的。后张谦宜仅授礼部主政,这个职位与他的五世祖张铭最初的职位相同,是礼部主事的属员。这个职位明朝称为‘观政’,待实习期满朝考以后再实授官职品级。但当时无品级,最后不仕,告老还乡”。
山东学究著述多
不过,石业华先生说,康熙赐给他“山东学究”的匾额是真实的,足以说明他的学术地位。
“回到胶州,张谦宜潜心研究经史及地方文献,与山东各地的文人诗酒唱和,切磋文学,与赵泰临、王纮等名流主持胶州文坛20多年,成为胶州一代文宗。张谦宜非常热衷于表彰地方人物,许多小人物因一首诗、一件有意义的小事而得以留名至今。张谦宜一生著作极为丰富,除张谦宜当世编辑成辑外,‘未及纂录者凡数百卷’。作品内容包括经史、诗文、评论、地理、方志、谱牒、传记等,其数量之多,涉及范围之广,见解之精,在胶州历代学者中可谓手屈一指。故被清代学者宋弼称为清初胶州三大文人之一(另两位是法若真、法坤宏),可见声誉之尊”(《张谦宜》石业华作)。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他的表弟高凤翰,两人来往甚密,张谦宜比表弟大33岁,高凤翰从小作诗、写字都得益于表哥的教诲,两人交往的诗篇有42首之多,高凤翰的很多画作中也有张谦宜的题诗。高凤翰评价表哥“昔之文能奇、能肆、能雄伟英俊,倜傥瑰玮而不群,而不能为间情冷致,一唱三叹之遗音,则其味之浅深厚薄,又与今殊也”,“文章至是,为老境,为实地,为羽翼,经传有用之物,而不同于风云月露,词人流玩之作”。另外,他和胶州的冷枚等人也关系甚笃。
空口无凭,我们简单列一下他的成就,他是一位经学家,主要经学著作有《四书广注》《四书质言》《四书疏义》《说书补》等近百卷;他是著名的古文家和诗人,主要诗文著作有《山农文集》《家学堂诗抄》《絸斋诗集》《絸斋文录》《蜀道难集》《铜声集》等;他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主要文学理论著作有《絸斋诗谈》八卷、《絸斋论文》六卷、《注诗品》等;他还是一位方志学家和传记作家,主要著作有《州志别本》《山东盐法志》《胶镇志》《甲申群盗记》《高氏传家录》《幽节录》《稚松年谱》《张氏家训》等。
新闻推荐
编者按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打赢蓝天保卫战,既是艰巨的环保任务,又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今年3月,胶州市出台实施《胶州市...
胶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