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了 农村美了 农民富了 青岛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青岛农业农村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脚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市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显著改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由弱小到强大、农民由贫穷到富裕、农村由萧条到秀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展开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农业由弱到强支撑乡村振兴
青岛市坚持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来抓,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运用国内外资本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居包括直辖市在内的全国城市排名第7位,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居副省级以上城市第2位,在全国率先步入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阶段。2018年,全市实现第一产业总产值737亿元,是1978年的161倍。西海岸新区、胶州市、平度市被列入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名单。
产量从长期短缺到品种丰富
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向品种丰富、供给有力转变。农业产能持续提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1.65亿元上升到2018年的737亿元,增长了517.7倍。全市粮食生产在1978年总产量190万吨的基础上,先后迈上200万吨、250万吨、300万吨、350万吨4个台阶。2018年,全市蔬菜、花生、水果总产量分别达到644.4万吨、38.5万吨、109.2万吨,分别较1949年增长17.1倍、4.4倍、108.7倍。2018年肉蛋奶总产量100.2万吨,较1949年增长15.2倍;水产品产量(不包括远洋捕捞)103.5万吨,较1949年增长6.6倍,极大改善了市民菜篮子,丰富了百姓餐桌。全市主要农产品供给保持自给有余,口粮自给率达到190%,人均占有量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
质量从“吃得饱”到“吃得好”
农产品品质也越来越优良,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1121个,实现了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华丽转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现从无到有,成立青岛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涉农镇街全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农产品监管体系、执法体系、监测体系、追溯体系基本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98.5%以上,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销量从结构单一到卖向全球
农产品由满足自给自足向大市场大流通转变。发挥对外开放优势,建立外向型农业产业体系,主要农产品不但实现了自给自足,还大量出品国外,实现买全国卖全球转变。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16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89家,其中过亿元114家,农产品加工业年产值1300多亿元、年出口50亿美元,较1978年增长312倍,占全国7.4%、全省32%,位居全国城市排名首位。农业产业由结构单一、层次较低实现向产业化、特色化、品牌化转变。农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业门类60个小类中有54个小类在青岛市较大规模生产经营。全市注册农业商标达到1.9万个,知名农业品牌达到166个,“三品一标”农产品1156个。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专业镇村达到60个。省级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200多家,收入30亿元,实现了“田园变公园、园区变景区、劳动变活动、农民变导游”。
设备靠天吃饭到机械化
农业由靠天吃饭向水利化、机械化、设施化转变。不断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农田水利条件明显改善,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50万亩,设施农业达到80万亩,完成3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任务,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主要依靠人畜力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转变,农作物机械化率大幅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57年的0.22万千瓦提高至2018年的738万千瓦,增长3353倍。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由1978年50%提升到2018年的87.2%,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9%。
技术从粗放生产到绿色科技
农业由粗放生产向科技化、信息化、生态化转变。坚持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科技推动作用日益增强,大白菜杂交种繁育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北方茶区茶叶安全高效生产技术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海水稻”推广项目等持续推进,2018年青岛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5%,比2005年提高12个百分点。
袁隆平、赵振东、束怀瑞等院士在青岛市设立工作站和研发中心,国家级涉农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达到30多个。另外,建成覆盖全市的“农业科技110”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全市农业信息化水平达到62%。农业绿色发展不断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成效明显,2018年全市农用化肥施用量27.1万吨、农药制剂使用量5627吨,分别比2012年减少2.04万吨、962吨,分别下降7.0%、14.6%。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6%,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持续稳定在98.7%以上。
模式分散经营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组织化、园区化转变。建国初期,青岛市农业一直是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的模式,劳动生产率低下。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从传统农户分散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经营体系转变。2013年,青岛市按照中央和省统一部署,启动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6年通过省抽查验收并获优秀等次,完成确权村庄4776个、确权面积492万亩,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合同)90.6万本(份)。在对农村土地进行确权基础上,青岛市充分利用确权成果,探索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在积极推行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传统土地流转方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土地股份合作、委托代理、土地托管、土地信托等土地流转新模式,到2018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94.8万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49.8%,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59%。全市规模经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6500多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59%。农民专业合作社1.2万多家,入社社员60万户,农户入社率达到51%。全市建成高标准现代农业园区935个,园区总产值80亿元,带动10多万农民创业就业,户均增收20%以上。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更加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小农步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引领和加快推进了现代农业建设。
新闻推荐
本报讯9月28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风华十载,共筑未来”胶州城投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演出在方圆体育中心...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