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莱运河话今昔(下)
胶莱运河自平度姚家村为南、北胶莱运河的分水岭,河道顺直堤防齐整。洪水期南胶莱河水大,则向北流入北胶莱河,北胶莱河水大,则向南流入南胶莱河。如遇同时涨水则水流缓慢,便会向两岸漫溢,形成洪涝灾害。南胶莱河长约30多公里,流经胶州约23公里,过胶莱镇域内的中下游河道约占一半以上,全部是在肥沃平原上开挖的。沿途拦截了七条主要河道,成了排洪干流。其中支流中最大的墨水河、胶河下游断面超过干流两倍以上。所以从开挖以后,史载每当“盛夏汛期,洪水暴发,异常湍急,随处泛滥,淹没农禾,为祸至烈”。据《胶州志》记载,自明洪武七年(1374)至天启五年(1625)的二百五十一年间,共发生了三十九次重大自然灾害,其中水灾就有二十起之多,而且大多发生在胶莱河流域,洪涝隐患严重。
解放前,国民党执政时期曾经制定过重新疏通胶莱运河的计划,但由于当时多方面的原因,计划无法得到实施。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胶莱河问题十分重视。1953年,傅作义任水利部长时,曾亲临胶莱运河视察。在制订第二个五年计划时,出于军事、经济两方面考虑,曾将胶莱河的重修纳入规划,但最终未能实施。1958年,胶县人民政府掀起水利建设“大跃进”的高潮,全民参与,大搞水利基本建设,治理南胶莱河流域。在墨水河下游开挖了官路水库。官路滞洪区是五十年代末,胶县最大的水利工程。滞洪区建成以后,控制了墨水河的汛期洪峰,对确保南胶莱河的安全度汛起了较大的作用。此间还对胶莱河干流全程进行了裁弯取直,加固堤防。并在支流的上游建造了大、小不等的水库,控制了流入干流的洪峰流量,至此基本上解除了运河洪涝灾害的威胁。胶莱河从此逐步变害为利,沿河两岸农田受益面积逐渐扩大,现已成为主要的产粮区。
胶莱运河在古代不能发挥正常的漕运作用,是经济与技术的制约。在今天看来,古代许多妨碍胶莱河生存与发展的因素已不复存在。目前,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对于交通设施建设有着永不满足的需求。开挖一条沟通山东半岛两侧莱州湾与胶州湾,进而直接连通渤海和黄海,进一步促进内河航运发展、改善渤海湾水质、促进沿海经济发展的更加宽阔的胶莱人工运河,将是以青岛为主的半岛城市群与京津唐城市群之间的最经济、最快捷的交通运输线,更是连接两湾、助推经济发展的一条黄金水道。
胶莱运河的重新开凿与否,是一项影响生产、生活的重大工程,这一工程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将产生的连锁反应。仅就工程本身的可行性论证来讲,也需要更加科学、缜密、细致。虽然我们现在有可能拥有更科学的理论和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但了解历史,以史为鉴,可以避免决策失误、重蹈历史覆辙。
新闻推荐
惊人!俩“80后”老太高速上逆行 警方赶到时三轮电动车正因电瓶亏电抛锚超车道
民警找到逆行的三轮车。(交警供图)半岛记者刘玉凡报道本报9月23日讯9月18日下午4时左右,胶州湾大队二中队在胶州营...
胶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