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青岛早报 2019-09-10 05:11 大字

[摘要]凉泉村的前世今生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因为建设崂山水库,凉泉村人离开世代居住的村落,整村搬迁到山野上。后来,经过《青岛早报》(当时称 《青岛生活导报》)的连续报道和时任市人大代表马鸿冰的多次呼吁,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2007年,村民搬迁到凉泉新苑。 2019年,“乡伴凉泉理想村乡创园”开园,闲置10多年的凉泉老村村址变成“乡伴理想村”,从此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近日,早报记者再次来到北宅街道凉泉社区,凉泉社区的居民回望村庄的前世今生,他们无不感慨:当下就是最幸福的时代。

老村的前世 凉泉人舍小家为大家

在凉泉新苑小区的门口,有一块大石碑,上面记载着凉泉村的由来以及搬迁的经历。 67岁的凉泉社区书记刘承田说,明朝嘉靖年间,山东胶州三角里刘姓的一支择此定居,因村中有一眼水质甘洌、常年不涸的清泉而得名。

凉泉村最早在崂山北部山区的月子口山口以东,四周是山岭,中间有白沙河穿过,形成了冲积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历史上是个远近闻名的富庶村。最令他们自豪的是吃水,毫不夸张地说,吃完饭顺手挖个坑就可以洗碗。

1958年9月,为解决市民的吃水困难,市政府决定筑坝腰截白沙河,建设崂山水库。凉泉村同其他12个自然村一起需要整村搬迁。刘承田说,故土难离,很多人都舍不得,但是想到城里人缺水吃,大家心很齐,一定要尽快完成搬迁。 “我们在一个月时间里,全村一千多村民告别老家,居住到沟石垒砌的简易民房里。 ”刘承田说。为了建设崂山水库,凉泉村总共无偿献出了704亩良田,搬迁后的凉泉村1009人只有土地303亩,人均不足0.2亩。

如今,凉泉社区的人们都喜欢把搬到山野上的村落,称为“凉泉老村”。聊起往事,刘承田说,最难忘事情还是跟水有关系。一遇天旱,水井干涸,村民守着水库没水吃,需走一公里山路到井边挑水吃。除了吃水是个难题外,大雨天也让大家犯愁。 “每家每户都要准备很多塑料盆,大雨天用来从屋内向外舀水。 ”79岁的凉泉社区居民矫玉美说,有一年一场大雨,有户村民的院墙都坍塌了,院子里的水排不出去,村民干脆在院墙上凿个洞排水。尽管如此,但是坚韧的凉泉人却甘守清贫,默默奉献。

老村获新生 千余村民领新房钥匙

1999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时任青岛早报(当时称 《青岛生活导报》)摄影记者的张建华,结识了这些一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村民,被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张建华深入凉泉老村调查采访,1999年11月18日,《青岛生活导报》以《饮水思源话凉泉》为题,独家报道了凉泉村为保护青岛水源地,生活一直处于贫困境地的消息。这篇报道一经见报,立即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背负上了一项连做梦都不敢想像的重任,就是想让这个贫穷山村里的1009名村民搬出山野住上楼房,走上靠劳动致富的道路。 ”青岛早报图片总监张建华在谈起当时的心情时这样说。

在此后的10多年时间里,青岛早报安排记者张建华多次深入凉泉村采访,张建华也被村民称呼为“张凉泉”,这个称谓一

新闻推荐

贵州农特产推介到家门

本报9月8日讯8日,贵州省镇宁自治县文化旅游推介暨农特产品展销会在胶州市三里河广场举行。镇宁的《花苞舞》、《洒把舞》...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