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里的青岛

半岛都市报 2019-09-06 01:54 大字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选登]

伊春路社区邹楠

已经是整整三十年了,我依然清清楚楚记得我来青岛时间,那是1989年的仲夏,也是现今月份,因为有一个从小在青岛工作的姨,所以就毫不犹豫从老家河南投奔她来。

当时的青岛也没有现今的人多,天南海北的,那时外来流动人口很少,也没有如今道路畅通,车马行人也很少,有些地方还属农村,像错埠岭所有小区,都是比较荒凉,那时公交车也少,可能仅一条线路,时间把握不住,你就只好跑路了,加上人烟稀少,用以代步的自行车,稍微一不留神,就被人“骑走了”,那时的自行车找不到倒成了家常便饭了,主要是因为买车凭票,最关键的是缺少钱。

刚来青岛,在小村庄的一家街道办的小饭馆上班,主要是包饺子、包子,当时不管住,只好住在我姨家,早上四点上班,下午一点下班,顺带买几样能叫出名字的菜,晚上帮姨做饭,那时街道不像现在灯火阑珊,只是有微弱的亮光,早上行人极少,也不像现在有那么多上货摆摊的小商小贩,不能不说的是,当时治安极好,很少有什么案件发生,每天四五点钟,我也是气定神闲地走着去上班,丝毫不担心人身安全问题。作为在青岛呆了近三十年的外地人,以一个外地人来看青岛的变化。看它的衣食住行,看它与民生相关的一系列变化。

回想起初来青岛时,就像“土包子”进城,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因为见识得少,有些东西连见都没见过,更不用说吃了,那时候的事现在想想都可笑,尤其是那一年凭票供应两次的钙奶饼干,我是极想吃的,可是很少,一家一户不管人多人少就二斤,国庆节一斤,春节一斤,啤酒,因那时年龄尚小,也没有想喝的欲望,倒是那个饼干成了我梦中的渴望,那时姨把它小心地放在一个四四方方的饼干桶里面,又小心翼翼盖上盖子,又爬高放在大立柜顶上,我过来过去,过来过去,就是看它的存在,我知道那是给一人留的,没我的份,一片也不行。留给家里的老寿星——奶奶,姨夫的妈,我姨的婆婆。每次看见她把一片片的饼干泡在稀饭里,我就两眼放光,可是后来,有一次我实在想吃极了,正好我姨不在家,我赶紧搬起凳子,小心翼翼从柜子顶上把饼干桶拿了下来,屏住呼吸,抓了一把装在裤子口袋里,心嗵嗵乱跳,脸色发红,没人时赶紧掰一块放嘴里……

想想那时有多可笑,也缺少东西吃,那时去打开水三分钱一暖瓶,去北岭山上搂树叶生火,家里取暖的是土暖气,常常是灰头土脸。现在取暖是统一供暖,干净又暖和,再也不用去搂树叶了,也不用偷偷摸摸偷吃了,想吃什么有什么,海鲜随时买,啤酒随便喝。

从前的衣服就是土灰蓝三色,到现在市场应有尽有,以前多是的确良、毛布,针织就属最好了,现在多以舒适休闲为主,以名牌居多,年轻人穿阿迪达斯,耐克……连青岛人引以为傲的国产还是本地出的双星鞋也渐行渐远,很少有年轻人穿了,老年人丢不下的是一代人的情怀,是一个时代的念想。源于“自家”品牌的爱护,毕竟是贯穿陪伴了他们一生。

想当年,那时兄弟姐妹多了十来个,少了三四个,一大家子其乐融融,吃喝拉撒都在一起,也没有吵架,大的看护小的,吃住在一间房,互助友爱的,刷碗的刷碗,扫地的扫地,抹桌子的抹桌子……

现在条件好了,有钱可以买车了,公交线路已覆盖城区了,连很远的一些村乡镇都有公交了,公交线路的开通,拉近了各城区的距离,缩短了城乡差别。时令水果蔬菜也到了市民的餐桌上,节假日更是去乡村采摘,休闲娱乐。地铁,城际列车开通,更是方便无比。

改革开放的潮流,在中国的大地上方兴未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小时候的黑白电视机被如今的液晶电视代替,飞机高铁代替了往日的车马船舶,胶州湾跨海大桥,胶州湾海底遂道的贯通,彻底地告别了“青黄不接”的历史,轮渡也终结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青岛黄岛的连接,这是跨世纪的握手,缩短了路程,缓解了交通主干道的压力。

一年一度的啤酒节是青岛人的盛会,更是吸引了无数海外游客,还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亲朋,啤酒节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底蕴,厚重的文化,人文地理,风俗习惯,更是一个地方的独特的,独一无二的符号。

吃饼干,喝啤酒,再也不用凭票供应了,想吃什么有什么,不再是遥不可及了,成了时下的美食了,现在是手机在手,畅通无阻,再也不用担心寸步难行了,微信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为我们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我们深感为荣,亮化工程,口袋公园,给我们带来了视觉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爱你—青岛,我爱你如仙境的每个角落,我爱你如星光的灯火阑珊,更爱你如诗如画。

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一路走来,风雨同舟,中国这个大家庭,从富有到强大,亲眼所见所闻,这一路走来发生的变化,奇迹,任何优美的词语都表达不了万分之一,只因笔拙,只有自己亲眼所见,亲身经历,我只能用拙笔记录真实。

《敦化路新闻》,邀您来投稿

□半岛记者李丰

《敦化路新闻》是敦化路街道与半岛都市报社联合创办的一份社区报,覆盖辖区所有居民楼座及商业网点。本报主要刊发敦化路街道发生的新闻及典型人物、便民信息等,是百姓了解市北区及敦化路街道政策方针及身边新闻的一个窗口。

《敦化路新闻》每期四版,双周刊,主要包括“新时代文明世界”“CBD创客之家”“温度社区”“文倾民乐”“图说敦化路”“团队风采”“话养生”“民间艺术家”“老照片故事”等栏目,欢迎居民积极投稿及提供新闻线索。联系电话:15588691956,投稿邮箱:dunhuanews@126.com。

新闻推荐

勤业敬业作表率 尊师重教敬园丁

□金胶州/我爱金胶州/金胶州数字报通讯员孙雯三尺讲台,背靠黑板,在无声的岁月长河中,老师们用辛劳的汗水和智慧为莘...

胶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胶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