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蜗居”,3000户圆了安居梦 从大杂院到电梯房,十年间云南路小区广厦千间拔地起
鳞次栉比的高楼拔地而起。
云南路片区旧貌。车学智摄
王宇鹏和小伙伴在老房子的旧照。受访者供图
赵森跟十年前的自己合张照。开栏语
从1949年到2019年,风云激荡的70年启幕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记录了新中国栉风沐雨的奋进足迹。胶州湾畔,青岛一隅的西镇也在时代变迁中踏过万重山。作为这段光荣历程的亲历者、见证者、推动者,一代又一代的西镇人书写了在时光大道中砥砺前行的担当。自本期起,本报推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活力西镇》,透过影像,为您讲述身边的嬗变故事。
□文/半岛记者曹现梅实习生侯祥家
图/云南路街道党建办供图(署名除外)
这里有着青岛的百年印记,这里连接青黄,胶州湾隧道和城市高架在此交汇,这里是大家口中那个亲切的西镇。2006年底,云南路开始征收改造,青岛有史以来涉及居民最多、拆迁面积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正式启动。2009年10月,3000多户居民陆续迎来回迁,昔日连片的破旧住房变身安居的楼房,开启了宜居的新生活。
最大拆迁片区启动,三千户搬入新居
夏日的上午,漫步在云南路小区,林立的高楼间点缀着片片绿意,慈祥的老人看着在长廊里玩耍的孩童,怡然自得。时光倒转到2006年,这里还是连片的大杂院。
“一个大院楼上楼下住着四十多户居民,只有一个公共厕所,一个水龙头。”回想当时的情景,云南路社区居委会主任蓝翠娟历历在目,“那会儿,邻居家做的什么菜,飘来的味儿就能闻出来。”因为居住实在简陋,邻居们早早就盼着能拆迁。
2006年底,云南路开始拆迁改造,这是当时青岛涉及居民最多、拆迁面积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作为当时居委会的副主任,为了更全面地为居民答疑解惑,蓝翠娟对每一条房屋拆迁政策都了然于心。怀抱着对新生活的期待,她和不少邻居们一起,早早就签了改造协议。
很快,2007年上半年,云南路小区开工建设。经过两年火热的建设,2009年10月,云南路小区进行第一批交房,首批居民拿到了新房钥匙。
据悉,新建的云南路小区有20栋楼,其中17栋作为回迁住房,3000余户居民陆续回迁。
广厦千间起,“蜗居”变宜居
从破旧的住房,到崭新的、现代化的云南路小区,生于斯、长于斯的王宇鹏感触颇多。作为地道的西镇小伙,出生于1983年的王宇鹏在滋阳路52号长大。“我家这个院是一个两层的套院,住了60多户。”王宇鹏说,他家房子大约30平米,从爷爷那辈就开始住在这里。“最多的时候,家里住过6口人。”逼仄的空间,杂乱的环境,尽管当时年少,还是让他印象极为深刻。
在签了改造协议后,王宇鹏的父母又添了部分积蓄,选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2011年,拿了新房钥匙后,王宇鹏说,他们一家三口就在商量装修的风格,几易其稿,终于定了下来。“装修那会儿,我们还住在敦化路。每天,我爸妈他们两个人都会坐车一个小时到新房子来看看。”每一步装修流程,两位老人都亲自把关。当年过年前,他们搬进了新家,在新家过了第一个新年。
与王宇鹏一家的期待一样,王群也怀着满满的期盼。早年,王群的父辈由天津来青岛经商,定居于此。王群有兄弟姐妹10人,加上父母共12口,住在一间30平米的房子里。1985年第一次拆迁时,王群家选了一套65平米的房子。这次的云南路拆迁,王群又住进了80平米的房子。“有独立卫生间,有厨房,隔着窗户还能看到大海,妥妥的海景房。”
楼院十年嬗变,邻里情始终如一
斜靠墙面的平板车、带着时光印记的半导体、写满粉笔字的长黑板……两年前,一场“十年里院之光”行为摄影展在东平路37号老里院院内开幕。这些充满童年味儿的元素,一下子把现场居民的记忆拉回到那个人情味儿满满的里院。
一张张生动的照片,记录了40个家庭搬离里院时的最后留影,还原了万年青照相馆、金城电影院、云南路邮电支局等带有“老西镇”独特印记的宝贵影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2007年西镇大拆迁过程的一点一滴。
梧桐树下,48岁的赵森笑着看着十年前自己家的照片。“这是在云南路幼儿园门前拍的。”赵森回忆说,“当时要搬家了,就想带孩子在幼儿园留个纪念。
“这张不就是拍的咱邻居家,上面的小嫚儿当年还在上中学,现在都当妈了。”看到照片上熟悉的面容,68岁的王树华很是感慨。“当时我们三户住一个院,邻里之间都处得很好。”他告诉半岛记者,如今,自己和其中一户邻居同住云南路小区。
“一晃十年,里院承载着老青岛们的生活琐事和岁月印记,那些细细密密的旧事一旦想起,就会慨然不已。这是里院居民们拆迁前的最后留影,也将成为他们离开里院后的温暖念想。”当时拍摄的摄影师于凤亮感慨道。
新闻推荐
□金胶州/我爱金胶州/金胶州数字报通讯员于英宗本报讯为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内监督,8月13日市纪委市...
胶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胶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