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音机”的变迁

金胶州 2019-08-06 07:22 大字
汤淑敏

谁也不会想到,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的日子就从缺吃少穿,到衣食富足;国家终于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

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穿着服饰不断更新,物质用品逐步换代。记得母亲曾告诉我,大约1959年,在商业部门工作的父亲从“民用器材公司”花了120元,搬回一个带插头交流电的“熊猫牌”收音机,父母每天下了班就听广播。天真的我总是问妈妈:说话和唱歌的人在里面吗?这机器陪伴我慢慢长大,直到九十年代初,才叫亲戚要去做音响用了;七十年代初,调到供销社工作的爸爸又买了一个直流电(用电池)的小收音机,妈妈说它是“半导体”,天天听样板戏和评书《杨家将》,惊讶好奇的我就是琢磨不透,这么小的戏匣子,没有电线,这声音是从那里来的?收音机,在低调的形态里,蕴藏着奢华的内涵,那声音给一个少女呈现了多姿多彩的文化盛宴,让整个世界都在内心缓缓流动。

八十年代初,我结婚前请去广州跑业务的同学花了220元买回一个单卡(单喇叭)放磁带的录音机,那是娘家陪送的贵重嫁妆之一。结婚那天,很是时髦和炫耀。录音磁带上反复播放着当时最流行的邓丽君的靡靡之音:《何日君再来》、《甜蜜蜜》、《路边的野花不要采》等。邓丽君优美的歌声,如潺潺流水,淌入心田,缠绵动人,听来如沐春风……看新媳妇的人,都要嘴里含着喜糖,耳朵听上几曲才肯走。

1983年,好友从日本捎回一个微型收音机,早晨晚上散步可以放到上衣口袋随身听,子夜调到一个制式,还可以收到国际电台用中文的对华广播。1985年我们就买上双卡录音机了,两个喇叭有了高低音,音质也有了共鸣,歌曲更加悦耳动听了。

1993年就买了既能放、又能录的4喇叭录音机了,按下双键,既可录音也可以复制歌曲。2010年老公爱好拉二胡,我就买了一台录有百余个音乐、戏曲、评书、小品、相声,还有一张点播乐曲的目录,只能听不能播放的“视听机”。那时就不用磁带用小卡片了,他经常插卡、换卡,随着音乐拉二胡。2011年我又给喜欢戏曲的婆婆买了一台带影像的“高清视频机”,是用VCD光盘的,看京剧和胶州茂腔等,老人家特喜欢,基本上不看电视了。所买的光盘,也伴随着机器从CD换成VCD再到DVD不断更新。2013年为了排练节目和抖空竹方便,我就托人从网上购了一台乐果牌“灵动橙随身听播放机”。2015年为了传承胶州秧歌方便,我又买了台便捷式“手提户外蓝牙音箱”,不用插卡用u盘了。教秧歌人多音杂,我耳朵挂着麦克,身后背着既可以放音乐、又可以讲话扩音的“数码播放器”。2019年初我被胶州市老年体协授予“全市十大健身明星”,奖励了一台“袖珍型专业移动音响”,机器既大声音又洪亮,适合在户外跳广场舞。近几年我还先后给小孙子买了“人工智能陪伴机器人”和“学习型Al机器人”,让他跟着学习英语。

但是现如今,听收音机的人不多了,播放机也多被跳舞或健身的人所用;而电视、电脑、手机等已经占领了人们生活的全部,我也只有在夜色朦胧、万籁寂静时,才会偶尔想起曾经的那年那月那时听收音机的美妙日子和陶醉的感受!

电器的不断更新和物质的变迁换代,说明了我们国家经过了七十年的奋斗日新月异,科技腾飞,不断创新,事业快速发展,文化生活日渐丰富。我们坚信,今后祖国的经济将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

投稿邮箱:jjzzhengwen@163.com

说明:来稿请发至征文邮箱,并在“邮件主题”处表明“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字样,注明作者真实姓名、单位(在校学生请注明所在学校、班级)、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82288600

新闻推荐

2000余件宝贝求“归宿” 胶州藏友赵方贤打算将藏品捐给相关博物馆

本报8月6日讯近日,胶州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赵方贤致电本报热线求助,位于胶州市兰州西路的禧徕乐古玩市场整体搬迁,他的博物馆...

胶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胶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