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啤酒罗曼史
青岛啤酒广告兰德曼大楼一角运输啤酒的车辆德国建筑风格的酿造大楼
李明
一杯泡沫中的啤酒罗曼史,可谓是青岛的一幅标准肖像,半城雨打芭蕉,半城笑容可掬,一城如痴如醉。1903年,英德酿业联营公司在青岛开办啤酒厂,此后青岛啤酒和青岛一起成长,最终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饮料品牌,酿造出了一个城市的泡沫风情。一杯啤酒的青岛之夏,一次次穿越了战争风暴与政治风云的“黑云压城”,日复一日地将晶莹剔透的平常牵挂,传递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本土生长,枝繁叶茂
说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一部青岛工业史的起始,居然是装在陶瓷杯里的一些淡黄色液体,泡沫下面麦芽的气味,芳香扑鼻。日耳曼语中,啤酒被称为BERE,也就是大麦饮料。早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苏美尔人将谷粉遗忘在水碗里,几天之后得到了一份意外收获,这就是BAPPIR的来源。歌德在《浮士德》中直言不讳地说,“烈啤酒加烈烟,再加上爱美的小姐,这就是我的行李。”
啤酒却不似20世纪青岛的行李,而是乡愁。
小酒厂,根据需求的尝试
啤酒和青岛的最早联系,发生在德国武装占领胶州湾之后。而啤酒文化的青岛登陆,则和1899年夏天出现在米勒上尉路(今登州路)的酒吧,以及一个叫高特菲尔德·兰德曼的德国光学仪器商有着密切关系。后来,随着生产厂日尔曼尼亚啤酒厂和零售商橡树饭店、经销商凌基-考斯洛夫斯基进出口公司等工商企业的加入,以及诸如总督晚餐会、先生啤酒晚会(吴素乐《新教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和德国传教士在青岛的日常生活1897~1914》)这样一些主题性娱乐活动的推波助澜,青岛的啤酒消费和啤酒文化逐渐显现端倪。
来青岛之前,兰德曼曾在南美洲做生意。当其1899年或1900年决定到青岛并开设一家零售商店时,他已经40岁(1901年兰德曼在欧洲区海因里希亲王路(今广西路)购买土地建造起房屋,并让在国内的27岁的未婚妻玛丽娅·高德施米特来中国和他完婚。1901年12月17日他们在上海举行婚礼。他的三个儿子都在青岛出生。1908年他妻子和三个儿子回国,次年他离开青岛)。1901年1月15日的第一本《青岛通讯录》提到兰德曼经营着一家主营手表和金银制品的进出口公司。
作为一个走南闯北的零售商,兰德曼很快发现青岛缺啤酒,这种几乎所有德国男人都需要的饮料,必须从德国进口。1901年10月编印的政府备忘录记载,在过去的一年中,德国商人的商品转入除煤油外,主要限于食品和烟酒糖。漂洋过海的箱装和桶装啤酒,并不能保持新鲜,这个发现使兰德曼决定在青岛建立一家酿造厂,尝试啤酒的本地生产。1901年1月他从德国聘请啤酒酿造技师路德维希·凯尔到青岛,1901年2月2日以两人的姓氏命名的兰德曼-凯尔公司成立,2月14日他们在天津路南侧正对山西路路口处购买了一块土地。这块地的面积是1489平方米,购买价为1192银元,邻近库默尔公司的发电厂。啤酒厂的建造工作很快开始,他们临街建造了一座房子,一楼是餐馆,二楼是路德维希·凯尔的公寓。啤酒厂建在地块的后侧。房子的建造进行顺利,在1901年5月18日他们已经从政府申请了营业执照,并开始在啤酒厂的餐馆里提供这种含酒精的饮料。
兰德曼-凯尔啤酒厂最终没有成功。工厂1903年7月7日宣布倒闭后,出售给了中国业主于振希和宋霭山,酿造技师凯尔离开青岛回国。兰德曼的一个孙子后来披露,工厂关闭的原因是凯尔涉嫌行为不检,而且可能还从事了一些欺骗活动。留在青岛的兰德曼继续他的钟表、金银饰、光学仪器、留声机、自行车等物品的经营,直到1909年离开青岛。
啤酒最终落地生根
兰德曼-凯尔啤酒厂倒闭一个月后,也就是在1903的8月15日,英德酿业公司投资40万墨西哥银元在青岛成立了一家生产啤酒的股份制公司,这家远离市中心的日尔曼尼亚啤酒厂规模远大于兰德曼-凯尔啤酒厂,为将来工厂的扩建提供了可能。
在1900年之前,已经抵达青岛的德国人,包括了首任总督罗绅达,罗绅达的继任者叶世克,华人事务委员单维廉,法官格尔皮克,铁路工程师锡乐巴、魏勒尔,筑港工程师格罗姆施、里希特恩,林业专家托马斯,传教士福柏、昆泽、和士谦、舒勒,进出口商里特豪森,砖瓦商卡普勒和他的儿子汉斯,旅馆投资人海因里希兄弟,建筑商希姆森,等等。一杯远渡重洋的啤酒,释放了这些漂泊者的乡愁,也增加了租借地欧洲移民的交流机会。不论是在殖民地协会组织的聚会上,还是在海军士兵俱乐部、青岛俱乐部、射击俱乐部、登山协会的日常经营中,啤酒都是排解寂寞的最佳媒介,几杯酒下肚,精神状态马上就会改善。
仿佛是为了证明本地啤酒的纯正,1905年的时候,在荒凉的日尔曼尼亚啤酒厂旁边,出现了一家日尔曼尼亚啤酒餐厅,这是由餐厅经营者奥托·阿什布伦奈尔建立的。阿什布伦奈尔的啤酒餐厅,被标注在了1909年绘制的一张青岛鸟瞰图上。柏林德国历史博物馆档案中收藏的这张亚麻衬底的纸本示意图,用墨线勾勒,并以蓝绿红三色渲染。可以推测,邻近兵营和啤酒厂,是这家啤酒餐厅在这个偏远区域出现的合适理由。
1911年青岛商会的年度报告,描述了一种正在发生的变化,本地日尔曼尼亚啤酒厂的产品,不仅欧洲人享用,而且近来中国人的消费量也在增加。
持续到1920年代,作为一种乡愁出口的啤酒,开始向日常生活方式方向转变,扩散到本地更大人群的常态消费之中,并逐渐形成具有地域色彩的城市风尚。
对青岛来说,从落地开花到落地生根,啤酒的成长罗曼史似乎畅通无阻。1932年7月20日黄际遇在《万年山中日记》自述,“竟日理董甄别事,夜倦之极,每餐皆以啤酒助馒头”,吃相与吃法,都令人瞠目。两年后的1934年8月1日,来青岛避暑的作家郁达夫崂山清游一日,居然“喝汽水、啤酒无数”,更足以佐证青岛啤酒本土生长得枝繁叶茂。
新闻推荐
□金胶州/我爱金胶州/金胶州数字报记者匡有为本报讯7月26日,市委副书记、市长毕维准带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赴中国-...
胶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