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早期的路与车

青岛早报 2019-06-24 05:30 大字

衣食住行,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四大要素。行,即交通运输。现代的交通运输分为道路、铁路(含其他轨道交通运输)、海运、航空、管道。其中,道路运输是最早、与其他交通运输紧密相连的一种运输方式。说到道路运输,那就离不开路与车。

中国最早的公路之一

青岛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开埠不久,即以交通方便著称,那是因为青岛既建成了胶济铁路,又开辟了当年颇具规模的海港码头。在道路方面,德国占领胶州湾后,在建铁路、修码头之前,首先动工的就是修筑市区道路。德占当局修建市区道路,其规划、施工方法都是按欧洲标准。干支分明,中央为车行道,两侧是人行道。为防雨水冲刷,在道边设雨水沟(下水道)。路角交叉处,留有缓冲点。对15度以上的斜坡,铺以方整的石块。路面宽20公尺,加铺柏油。地利街(沂水路)、皇族街(兰山路)、威廉街(太平路)、亨利亲王街(广西路)、裴迭利街(中山路南段)、大马路(中山路北段)、毕士马克街(江苏路)等都是这时候建成的。这些道路在当时中国城市中,堪称一流,即便现在,除路面较窄外,其他方面也不逊色。

除此,还修建了由前海一线通向台东、四方、浮山所、李村等地,以及以李村为中心辐射四周乡村的乡村道路,乡村道路均为沙土路。在这些乡村道路中,有一条路很值得一提,这就是台柳路(台东镇至崂山柳树台)。台柳路全长30余公里,1904年动工,1905年竣工,1907年开始有汽车通行。由此,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公路之一。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即,什么是公路。有人说,公路要有长度,有质量。北京的长安街,长度、质量都没问题,但它不是公路,因为长安街全在市内,是市街,不是公路。又有人说,秦始皇修驰道,长度、质量没的说,又是通往乡间的大道,应该是公路了吧,不是,也不是。公路是近代才出现的事物,这个名词也是近代才有的,它不仅要有长度、质量、具有连接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功能,而且,重要的是供机动车(主要是汽车)使用,也就是说,有了机动车才有了公路。台柳路符合以上各项条件,因此,被认定为公路,是没有问题的。

近年来,青岛有人十分肯定地宣称,台柳路是我国第一条公路,但这种说法并未得到权威机构及国内公路界的广泛认可。另外,当时的台柳路为沙土路,其质量、长度不高也不长,还有该路修建之初,仅是一条供驻青德国官兵及达官贵人去崂山游玩的旅游路。还需要说明一点。青岛早期的市区道路属上等,可是,由于区划的缘故,青岛长期以来公路建设却比较落后。进出青岛只有一个公路口,就是经流亭、城阳,然后分别通往即墨、胶州。路况很差,晴行雨停,按现代标准,不在公路等级以内。只是到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青岛区划的调整,青岛的公路建设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以致有了“山东公路广东桥,山东公路看青岛”的美誉。

老青岛的交通运输

说了路,再说说车。车,大体分为机动车、人力车和兽力车。青岛关于车的方面很有特点——

先说机动车,当然主要指汽车。一直以来,大家公认,中国最早出现汽车的城市是北京和上海,1902年,袁世凯将一辆德国生产的初创时期的奔驰轿车呈送给慈禧太后 (该车至今保存在颐和园);同年,匈牙利牙科医生带2辆汽车来到上海。在此之前,中国未见汽车的踪迹。至于青岛,从1900年秋至1901年春,青岛的德文报纸《青岛官报》连续半年为德国一厂家刊登广告(译文);

机动车,机动三轮。

可乘人和载货。

免费和免邮资供给附图、说明书

柏林 马克斯。斯梯斯机动车厂

柏林 福雷敦。兹莫尔大街21号

按常理说,半年时间的广告,不至于连一辆车也没卖出吧?遗憾的是,当年笔者在编纂志书时,没有条件将这事查清楚。

1907年6月,德国人经营的费理查德商号在青岛开业,从事汽车客运,路线是由市区到崂山柳树台。这样看,尽管青岛输入汽车的时间不一定比北京、上海早,但可以肯定,青岛是中国最早出现汽车的少数城市之一。还有,北京、上海的汽车属私家自用,而青岛则是用于营业运输,这很重要,这标志在中国道路交通运输由人力、兽力为动力,开始迈入以机械为动力的新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而青岛,是这新时代的发端地。(青岛是中国最早出现汽车营运的地方,已被国家交通权威部门认可)。

青岛不但是中国最早输入汽车的城市之一、是最早出现汽车营运的地方,而且到青岛解放前,一直是国内拥有汽车数量最多的几大城市之一。 1934年,中国全国经济委员会公务局公布华北各省市汽车统计数量,青岛在华北区(包括河北、山东、山西、绥远、察哈尔、北平、天津、青岛)中,汽车数量仅次于北平,是山东全省的1.3倍。 1948年,国民党统治区燃油缺乏,对汽车实行限油办法,首批实施的是汽车数量最多的七大城市,即上海、南京、天津、青岛、广州、汉口、重庆。

最早的出租车

十几年前,笔者在青岛博物馆看一个关于“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新气象的展览,说1979年青岛出现了第一辆出租车。其实,早在1910年前后,青岛就有多家出租车行,比较有名的有德商利希阿尔德车行、韩茨车行(由马车行改行)和华商何生记车行。1915年日本出版的日文《青岛研究资料》记载,青岛的出租汽车行“备有时兴的一等汽车,用电话叫车,以备需用。并备有详细的出租价目表,以供参考。 ”由此可见,当年青岛出租汽车业的发达与繁盛情况。 20世纪30年代初,青岛有出租汽车行50多家,出租汽车250多辆。 1934年,出租汽车行增至74家,出租汽车328辆。当时中国城市中,出租车数量超过青岛或与青岛相近的,除上海外,是极少的。

汽车营运除出租车外,还有长途汽车客运、汽车货物运输。青岛长途汽车客运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行驶线路有青岛至即墨、青岛至平度、青岛至沙河等。后线路增多,有青烟线(青岛—烟台)、青黄线(青岛—黄县)、青海线(青岛—海阳)等。当年长途客运,大多客货混装,车上搭有布篷,货物在上。

载货汽车是指专用于货物营业运输的。青岛的汽车货运发展较客运晚,也远不如客运发达,其中一个原因是,早年青岛建造的大型工厂,如石油库房、各大纺织工厂、纺织机械工厂等,都建在铁路沿线,并有铁路专线直达厂内,大量工厂生产原料及生产产品,都由火车直接运进运出,极大地减少了对汽车运输的需求。同时,青岛又有大量的货运营业人力车,因此,直到青岛解放初期,青岛的市内货物运输汽车所占的份额不是最大的。

老青岛的人力车运输

说了汽车运输,再说说人力车运输。旧中国本国不能制造汽车,仅靠进口,数量有限。虽说青岛的汽车数量在国内城市中相对较多,但在市内交通运输方面,不论客运还是货运,发挥主要作用的还是人力车。

人力车客运 拉客人力车俗称洋车。青岛开埠不久,即由日本引进洋车,德占时期,青岛有洋车1000多辆。 1922年,青岛警察厅验收营运洋车2525辆。此后,青岛当局从多方面考虑,决定对营运洋车维持原状,不减不增。这种状况持续了20多年,直到抗日战争末,才有所增多。洋车营业是洋车行买车,出租给拉车人,如《骆驼祥子》中,祥子与虎妞她爹经营的车行一样。也有拉车人自己买车的。还有,私家买车,雇人拉车的,行话叫拉包车。青岛私家洋车据统计有几百辆。营运洋车分两班,一辆车由二人分拉。 2500多辆洋车,就有5000多拉车人,这在当年城市中各行业里,算是一个不小的人群。

青岛洋车的故事不少,1930年洋车工人大罢工,这在别的城市没见过。拉洋车这行当散漫,不容易组织,可青岛就是有5000多拉车人在罢工期间无一人出车,全部上街游行,这次罢工最终还是获得不错的结果。还有,1947年驻青美军刺死洋车工人苏明诚案,山东大学学生游行,全国各地的报纸报道、抗议,影响广泛。

有一些小事不妨也谈一下,以前,西镇有个八大院,是洋车工人居住集中的地方,这里房屋低矮,环境脏、乱、差,人称“八大公馆”,赫赫有名,老青岛人没有不知道的。还有,解放前,在一次全市体育运动会上,有一家企业,雇用了一个张姓的拉洋车人,代表他家参加万米赛跑。这位拉洋车的,由于常年拉车,锻炼出一副好腿功,居然取得万米跑的好名次,于是,青岛有了一位拉洋车的“万米老大(dai)”。

人力车货运 拉货的人力车,一般叫地排车,老百姓则叫大车。从青岛开埠,直到20世纪60年代,地排车一直是市内短途货物运输的主力军,承担着最大的运输量。当年青岛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地排车的踪迹。特别是港站码头,地排车整天浩浩荡荡,川流不息。

在青岛,由地排车运输衍生出一种特殊的行道——拉崖(ai,青岛人读yai)。崖为陡坡,拉崖就是把车拉上坡。青岛地处丘陵,道路高低不平,这给拉车人增加了不少困难,有的路段需要2人合力才能将载货的车拉上坡。于是,拉崖诞生了。拉崖是这样,拉崖的人聚集在路段刚上坡的地方,见到载货的地排车到来,就上前问:“拉着? ”如果拉车人同意,拉崖的就将手中一根一头带铁钩的绳子挂到地排车上,两人拉车上坡。当年,拉崖比较多的地方有四川路、云南路、华阳路、沈阳路、四方北岭等处,这些路段都是地排车往来多,且是上坡路。拉崖收费,小坡5分,大坡1角。当时,2角看一场乙级座的电影。 8分买一碗清汤面,当然买面要交2两粮票。

特殊的运输车辆

与人力车货运相关的,还有一事值得一提,这就是“吧嗒吧”。吧嗒吧正式名字叫机动板车,实际上就是一台可用于装货的拖拉机。因为发动起来”吧嗒吧嗒”地响个不停,于是有了这么个诨号。吧嗒吧上路,不但响声震耳,而且拖一条黑烟,人称“墨鱼上陆”。因为没有倒挡,吧嗒吧倒车时,需要开车人下车将车头扭转180度,再前行,就是倒车了。开吧嗒吧的大多是原来拉地排车的,多年的拉车生活,养成不修边幅、不在乎穿戴的习性,其中有人开车时故意出洋相,头戴草帽,脸架墨镜,活脱脱的一副海盗打扮。在经过新疆路时,有时会被外国海员发现,他们会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举起相机拍照,惹得警察连忙跑来阻拦。吧嗒吧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地排车的临时替代品,这个不伦不类的产物,历时10年,终于完成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运输舞台。吧嗒吧是青岛交通运输史上一朵奇葩,不应被忘却。

再说说兽力车运输 青岛早年既有营业性拉客马车,也有营业性拉货马车。拉货马车多拉些建筑材料,如石灰、砖瓦、沙石等。青岛的营业性拉货马车数量不多,20世纪60年代初退出运输市场。

青岛开埠不久即有拉客马车,拉客马车有单套和双套之分,青岛街道多坡,所以双套马车居多。拉客马车开始收费较高,后来降低了,一辆双套马车的运费为出租车的三分之一,单套仅五分之一。马车与洋车相比,马车的收费是洋车的三倍多,但是,马车可乘坐二三人,这样算起来,如果同时有二三人,乘坐马车与洋车的费用就差不多了。

还有,乘坐马车,人在观景和心情方面,马车与汽车、洋车相比,有独到的优势,特别是外地人初到青岛。出租车风驰电掣,乘车人对沿途留不下多少印象;洋车,一则速度慢,二则如遇上坡,拉车人汗流浃背的样子,也会让坐车人心情不佳。而马车速度适中,在春夏时节,微风拂面,当行驶在沿海一线时,人坐车中,一边是那隐显在绿荫丛中的造型各异的欧式建筑,一边是波光耀金、辽无边际的海面,同时伴随着极富节奏的“得得”的马蹄声,此景此情,令人心旷神怡。即便在当今,如果在道路、卫生等各方面调理得当,马车仍不失为一种值得考虑的旅游交通工具。

老青岛的公共交通

最后再谈谈公共交通。公共交通既具有公共事业的属性,又具有交通运输的特点,通常情况归属于交通运输范畴。青岛的公共交通始于1926年,是山东公共交通之始。开始由各车行分散经营,1934年,青岛市政府整顿公共交通,组建成立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车体统一装饰,整齐划一,运行规范,井然有序,青岛的公共交通面貌焕然一新。当年,经过调整,公司的营运路线共有10条,可以通达市区及市郊沧口、仙家寨、崂山等地,基本能满足市民的需求。此后,在不同历史时期,青岛的公共交通机构又几经变更,但基本上由官商合办或官方独家垄断经营。

青岛公共交通创办之初,因与洋车的客源基本相同,形成竞争,洋车业组织工人砸毁公共汽车站牌、阻挠公共汽车运营。青岛当局既要照顾洋车工人的收入,又要考虑公共交通的发展,为此,出台办法:晚间马路路灯开亮,公共汽车停止运营。这个办法从20

世纪30年代初开始,一直持续了多年。当年青岛的公共汽车车身涂为黄色,因此有了“路灯亮,黄皮停”一说,成为青岛特有的景观。

新闻推荐

3D模拟灭火,智能机器人授课 胶州市开展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活动,现场体验安全科技

市民现场体验心肺复苏。半岛记者刘静通讯员刘磊今年6月是全国第18个“安全生产月”。6月20日上午,由胶州市安全生...

胶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胶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