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湾里这座城 一个青岛土著的半生感悟
万昌
黄海之滨有座山,叫崂山。山下有块巨石矗立海中,外形像老人,守望着什么,年年月月,日日夜夜,都叫它石老人。民间有传说:它在守护女儿 ,女儿躺在胶州湾的怀里,那是“夫人”的臂弯。女儿是一座城——青岛,碧海、蓝天、红瓦、绿树,上天把她打扮得婀娜多姿,被誉为东方瑞士 、旅游胜地。这是我从记事起,就听说过无数次的赞美和传说。
可是,青岛仅仅是一座旅游城吗?近两年,我有了新的感悟:随着上合峰会和中国海军七十周年大阅兵在这里举行,这座城市让人们看到她更加神奇的一面……
有人说青岛历史很短,我同意。100多年前,还是个渔村。有人说青岛人没文化,我反对!它虽然没有千年古塔,万年墓葬,竹简鼎钟,但是伴随着大浪淘沙,狂放的大海也锤炼出独特文化品格的青岛人。
我讲三个青岛土著的故事为证:
李大绍,男,一九一八年生于胶县的书香人家。父亲当过县长。一九四五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回青岛教中学英语。喜欢游泳、拳击,一九四七年就在一片荒凉的栈桥附近海里跳水、游泳。一九五七年,他被打成右派,批斗、改造、去职、离婚… …绝望时,想跳海,了此一生。他望着大海,狂风大作,发疯的巨浪,一个接一个的猛砸着栈桥的巨石,发出震天炸响,掀起一片片泛着白雾的巨浪,而那些长着绿苔,闪着油光的石块,巍然不动。他感动了,那种刚猛、顽强,我还不如石块。他想到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他一个猛子扎进大海,搏击巨浪……这之后,他从没停过游泳,大海支撑着他的人生。改革开放后,他到深圳教书。他说:“有书教,有大海,此生足矣!”后来,党组织为他平了反。二零一零年,九十二岁的他在栈桥海水浴场游完人生最后一次,回到家中与世长辞。他创造了一个纪录:九十二岁,还能在大海展臂自由泳。
如果说大海的刚猛、坚强锤炼了李大绍,那么大海的坚韧意志力则塑造了另一类青岛土著。
张全通,男,生于一九四二年。五短身材 ,胸肌健硕,生性好动,在一家国企工作,由于耿直能干 ,升任车间主任。可是,命运老和他过不去,想要儿子,却连生三个闺女,妻子也体弱多病。他在厂里指挥工人,下班一辆自行车上带俩孩子,买菜、做饭、喂饭、煎药,又当爹又当妈。后来,他下岗了,租门店,开五金店,维修各种家庭管道。他从小喜欢跳水、游泳,瞅空就去栈桥的坝上,腾空跳,潜入水中。他要释放,释放生活的重压;望着潮涨潮落的海水,听着似乎永不言败的在诉说的浪花,他悟出了什么叫坚韧不拔,什么叫顽强的意志 。春夏秋冬,日复一日,不管是风雨交加,还是冰天雪地,他几乎天天出现在坝上,日复一日,重复动作的叠加,人称“大飞燕”。他有了固定的观众,有了围观的世界游客,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直跳到现在,一次次释放,无数次借力 ,生活有滋有味地过下去,居然还引来了电视台。他的各种飞燕动作:背飞、展翅、衔泥、空飞翔……精彩绝伦,记者讨教技巧,更问他为什么这么执着?他说,向大海借力 、诉说。奇迹出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天 ,66岁的张全通在栈桥坝上,展现了208个飞燕动作跳水,电视台现场直播。今年77岁的他,顶着漫天雪花,仍能攀到五米高的坝上,轻燕般飞起潜入深水中,可以申请吉尼斯纪录了。望着“海燕”,我浮想联翩:“百年栈桥百丈长,巍巍崂山东海旁。潮起潮落谁能挡,涛声依旧何惆怅。”在青岛土著奇迹中何止他一人,这种潮起潮落不停地重复枯燥的叠加,由量变到质变,终会走向人生的成功。
王钰环,女,生于一九五五年,纺织女工的后代。你能相信,她在这个世界活过两次?不靠专家、神医,也不靠天价的器官移植……靠她自己救了自己。四十五岁那年,突然遭遇疾病住院,妇科大出血。当时眼前无人,抬进抢救室,无呼吸,无脉搏,已无生命特征。大夫宣布死亡,可她想活,在听着大夫和护士的对话,但无法表达。大夫觉着她这么年轻就离开人世,十分痛惜,于心不甘,突然冒出一句:“如果你能听到我的话,就做个反应。”她听到了,心里明白,但说不出话,只能拼尽全力皱了皱眉头 。这个细微的动作被几乎绝望的大夫看见了,赶快再次抢救,她竟然活过来了。她生在海边,因为姐妹多,从小被过继给姨母 ,该上高中了,却顶替进国棉厂干了挡车工。生性倔强,不向命运低头,挡车工上夜班,来回接线头 ,累计要跑几十公里。下了班,她却拖着疲惫的身子,来到海边,一头扎进大海,学会了蛙泳、蝶泳、仰泳、自由泳、潜水、跳水,还能潜到海底拿海参、摸海螺,最后竟然踩着冰溜碴子下海冬泳。我问她:“咋活过来的?”她笑笑说:“阎王爷不收,我又顺着大海游回来。”如今64岁的她,参加游泳比赛,一次能游一千米,你在她身上看到的是海水般的生生不息,而她却生了一张娃娃脸,油亮的肌肤,弯眉,元宝嘴,笑起来一脸菩萨相。她是国棉工人,大家都叫她“棉花王”,岂不知她内心却有着大海般永不低头的钢铁意志,命运在她自己手里掌握着。 许振超指挥巨型塔吊能准确无误地把百吨集装箱落地,而不会碰倒小小啤酒瓶;吕思清一把小提琴能拉出震惊世界的《梁祝》;“亚洲蝶后”周雅菲;世界乒乓球“大满冠”张继科……这就是胶州湾给予青岛人的另一种文化品格。
其实,青岛的文化底蕴,除了充满海腥味,也交融着泊来的西洋文化和齐鲁文化。一百多年前,德国人卫礼贤在青岛办起了礼贤书院,带来了西方科技。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后更名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的兴办,国内一批文豪学者,沈从文、闻一多、臧克家、罗隆基等就齐聚岛城 ,播撒科技文化。老舍的《骆驼祥子》,就在栈桥附近的寓所里写成的。所以,青岛不缺文化,就像大海,埋在水下。
新闻推荐
□金胶州/我爱金胶州/金胶州数字报记者任献文“用村里新上的云平台,村干部帮俺不到5分钟办好申请,俺到镇上便民服...
胶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胶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