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诗歌中的精神乡愁

青岛早报 2019-05-15 12:06 大字

著名诗人陈亮将再添一重新身份——中国乡村诗歌博物馆馆长。据介绍,为了响应中央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更好地“留住乡愁”,展示中国新诗百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乡村诗人(农村户籍或以乡村为写作主题的诗人)的心路历程和精神风貌,增强现代文化积淀,国内首家乡村诗歌公益设施——中国乡村诗歌博物馆进入筹建阶段,拟坐落在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青岛市作协副主席、乡村诗人陈亮的故乡——山东省胶州市胶北街道后屯村,并邀请陈亮先生担任馆长。日前,陈亮接受早报记者采访,介绍了中国乡村诗歌博物馆的创建初衷以及目前的筹建状况。

另一种“乡愁”更值得珍视

记者:创建乡村诗歌博物馆的初衷是怎样的?

陈亮:我们是一个长期处于农业文明状态下的大国,近年才开始走向城镇化的进程。我们的生活方式在迅速变化之中,但许多人暂时还无法摆脱中国农耕生活和乡村生活的情感方式和丰厚记忆。纵观历史,无论是旧体诗歌还是新诗,我们的诗歌作品中此类题材非常多,同时有着众多堪称经典的作品。

今年是中国新诗诞生一百周年。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另一种历史。因为各种原因,诗歌类博物馆,尤其是新诗类博物馆成规模的极少,一些珍贵的现当代诗歌文献流失报废严重。现在大家都在提“留住乡愁”这个概念,也建了不少以前农村生活中的“老物件”展览馆,实际上,还有另一种“乡愁”更值得珍视,那就是文献中的“精神的乡愁”。如何能从当下开始,有针对性地保存好这些抒写乡村的诗歌文献,是我作为乡村诗人经常会思考的一个问题。

乡村诗歌博物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建在乡村的诗歌文献博物馆,二是以乡村诗歌文献为主要特色的博物馆。既兼容并蓄,又突出特点,也避免了博而不专。这个想法得到了胶州市委宣传部和胶北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这让我非常感动。

博物馆的场所、设施和经费全部由胶北街道办事处筹措和提供,是一处仿古院落,交通也很便利,会按同类博物馆的某些标准来操作。目前正在全国征集诗歌文献过程中。暂时预计可分两个板块,一是对我们遴选出的中国当下最具代表性的乡村诗人的文献展出,二是从全国征集的主要以乡村题材诗歌文献的收藏和展出。

引领农民向更高层次追求

记者:这座博物馆建成的意义何在?目前进展状况如何?

陈亮:很长时间里人们的认识上有一个误区,似乎大众文化或者娱乐文化才对农民有用处。很长一个时期,我们也输送了很多迎合农民特点的所谓“文化”。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民获取文化的渠道增多,农民素质的明显提高,一些高雅的、可以引领农民向更高层次追求的文化(比如乡村诗歌)也应该在农村有一定位置。博物馆建成后将会最大限度地开放,以增加农民对于诗歌或文学的认识,增加高雅文化对于大众的精神引领作用,可以让人们更丰富地去思考关于生命的价值。

因为我在一家创刊40年的诗歌专业刊物——北京《诗探索》打工的便利条件,加上我诗歌创作20多年来与全国的诗人朋友保持着联系,诗歌博物馆文献征集消息发布以来,得到了全国各个领域诗人朋友们的大力支持,文献征集进展可以说非常顺利。

征集过程中,有幸得到了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诗坛泰斗、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谢冕,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湖南省作协主席王跃文,著名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吴思敬,著名诗人、编辑家、《诗刊》社编委、《诗探索》主编林莽,著名评论家、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黄发有,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等先生的题词和鼓励。

开馆时间要看最终的文献收集情况,预计今年底和明年初就可以开馆吧!

乡村诗人是乡村的记录者

记者:就您本人而言,如何理解乡村与诗歌的关系?

陈亮:诗歌博物馆建在我的家乡,对我来说是一种荣誉、信任,也是一种责任。我在这个村子里生活了40多年,时间久了,这里的植物、动物、空气、水土、亲人已经和我相互依存,无法割舍。几十年了,我每天都会在鸟鸣中醒来,在植物的香气中劳作,又在虫鸣中入睡。我在这里出生、成长、结婚——我感觉自己和这里的一切已经融为一体,似乎动一动挪一挪就会疼,就会死掉一样。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这里,我获得了一种安静自足的愉悦感和安全感。几十年了,我就在这样一个角落里读书、写诗、发呆,如果没有生计的担忧,我经常会半个月或一个月不出大门。

很多年了,除了必要的劳作,我基本上都是处于一种哑默状态。虽然有时候贫穷和某些厄运会像头顶上惊恐的闪电,不时地俯冲下来寻找它的猎物,让我在躲闪中惊慌失措,但大部分时间里,我的生活是相对缓慢的、安宁的。在这里,飞速的时光似乎打了一个漩涡,暂且凝滞停顿下来,让我在辛劳之余,得以凝神地品味和发现日常生活里存在着的诸多神迹,事物之间的各种玄幻魔幻和虚幻的联系,思考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意义。

时代在发展,乡村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对于我来说,这40多年的乡村经验是我今生最大的财富和矿藏,我现在写,以后还会写下去。写作对于我来说成了一种责任和使命,那就是留住我和人们的乡愁记忆。从这一点来讲,我或者我们,即乡村诗人,是乡村和乡村变化的记录者,诗歌也是乡村里长出来的一种散发着独有香气的植物。

让“诗意地栖居”成为可能

记者:开馆之后的运营你有怎样的规划,或者说它当如何肩负起当代诗歌连接乡村、连接土地的功用?

陈亮:这些文献的存在,我认为就是一种独特的价值或财富,多少年后,农耕意义上的村庄会慢慢消失,但与此而生的精神和思考就在这些文献中,这也是某种意义上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或者这个历史阶段生命存在的证据,它必定会给后来者以启示,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个愿望慢慢地成为可能。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以此为点,不定期地举办一些诗歌文学活动,以最大限度地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增加关注度,发挥它作为新的公益文化地标或设施的作用。

记者 周洁

新闻推荐

青岛白沙湾足球基地启用,“小世界杯”8月10日开赛,城阳区 发起“打造青少年足球名城”攻势

◆不久前,青岛市足球振兴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召开,吹响了“振兴青岛足球,点放时尚之城”的冲锋号,形成了全市上下共同推动青...

胶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