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后舞台再见《墙头记》

青岛早报 2019-02-13 06:52 大字

“想当初我待他们如珍宝,现如今儿子待我如猪犬,两个儿子不行孝,一对儿媳妇更不贤,我吃不饱来穿不暖,一家半月,乱倒换!”猪年初始,传统吕剧《墙头记》在青岛市歌舞剧院排练厅里开启排练。这部由李乐芬担纲复排导演,集结了吕剧专业演员宋超、李强、韩同媚、刘岩成、李蕾、施旭刚的剧目,将在正月十五、十六为观众送上经典回味。

吕剧回春

“青岛市吕剧团成立于1960年,吕剧市场的鼎盛时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曾任吕剧团团长的李乐芬是此次 《墙头记》的复排导演,她以自身演艺经历见证了吕剧在青岛的兴衰。

“曾经吕剧在青岛文艺舞台的地位举足轻重,我们最多一年能演出三四百场,演员们分成两队演出,无论在大城市还是小乡村,吕剧都很受欢迎。 ”《年青一代》《孔雀胆》《小忽雷》《意中缘》《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逼婚记》……李乐芬记得,当年的吕剧团能演出上百台大戏。

时代发展带来了演出市场的变化,吕剧渐渐衰落,直到新世纪,岛城专业院团开始大规模走进校园、走进乡村、走进社区,吕剧才有了回春的迹象。而随着文化惠民的进一步推广,青岛演艺集团推出了惠民卡,政府的文化补贴吸引了更多老百姓走进剧场观赏专业演出。“去年我们尝试推出了吕剧《小姑贤》,没想到反响很好。 ”说唱团书记牟羿表示,应广大戏迷的要求,剧院复排《墙头记》。

复排经典

吕剧《墙头记》脱胎于由山东省吕剧院山东梆子剧团根据蒲松龄的同名俚曲改编的作品,是吕剧的经典传唱剧目。 “《墙头记》着重表演演唱,讲究的是一招一式、举手投足都要到位,做到手到眼到,把握好人物性格的准确性。 ”李乐芬解释《墙头记》之所以经典,在于演唱、表演有独到之处,“《墙头记》讲的是‘百善孝为先’,剧中的不孝子女是反面教材。这出戏在当今社会仍有教育意义。 ”

“我们在排练的时候,力求保持原汁原味。”李乐芬说此次复排是专业院团的演出,“我们在质量上要体现出专业的水平来。 ”

要在台上唱出专业,就要在台下练好真功夫。牟羿说在复排之前,剧组遇到了一大难题:多年没有演出,《墙头记》的谱子遗失

了。剧组上下发动所有

关系,在专业、业余吕剧圈子里寻找谱子,最终在票友手里寻到了两份谱子,经过院团专业老师的修改,为《墙头记》寻回了“灵魂”。 “从《墙头记》开始,我们会一一排演传统剧目,作为歌舞剧院说唱团发展的方向,这也是剧院财富的沉淀。 ”

名角重聚

10年前的班底重聚复排 《墙头记》,这些岛城吕剧名角感慨万千,都憋着一股子劲儿,想推动吕剧的复兴。

“再度演出这个角色,我会让这个人物更加有血有肉!”饰演张木匠的宋超出生于曲艺世家,从小跟随父亲学戏,“我5岁就跟着父亲学了这出戏的很多唱腔和台词,当时就很喜欢。 ”2000年在山东戏校,宋超首次登台表演《墙头记》,饰演的是大乖。在吕剧舞台空白的近十年中,宋超并没有离开热爱的舞台,“在这期间通过其他艺术形式塑造了很多人物,丰富了我的艺术思路、语言节奏,还有驾驭舞台的能力。这次复排的表演,我从人物内心出发,以情带声,所有的念白、唱腔,甚至站姿、坐姿,都比以前专业多了。 ”

“10年前,我们去胶州、平度等地演出,演出条件非常差,但是附近三五个村的村民会拎着马扎子早早赶过来听戏,那时候身为吕剧演员真是很骄傲。”二乖的扮演者刘岩成这些年来在剧院做着行政工作,已经离开了舞台,但是演员的骄傲依然深入骨子里。“《墙头记》本身是唱念做打非常全面的戏,恢复起来有很大难度。 ”刘岩成表示在复排中他“压力山大”,但还是非常兴奋,非常期望能把《墙头记》复排好。“专业演员一定要呈现出最好的艺术状态。作为专业院团的一员,有责任为民族艺术而努力。 ”

记者 单蓓蓓

新闻推荐

民俗文化 靓丽新春

□金胶州/我爱金胶州/金胶州数字报记者王珊舞长龙、耍猛狮、扭秧歌、划旱船、唱茂腔……春节期间,大沽河生态旅游...

胶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胶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