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现代化、建成美丽乡村

半岛都市报 2019-01-15 02:30 大字

人才振兴>>>开展公费农科生招生试点

■富裕与改革

乡村振兴,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规划》提出,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规范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建立职业农民数据库,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到2022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左右。

壮大农村专业人才队伍。集聚农业科技人才,对接现代高效农业高端人才需求,通过给予津贴、综合资助或直投股权投资等方式,面向全球引进顶尖人才团队。围绕补齐精准农业、现代种业和海洋渔业人才短板,引进培养6万名左右乡村振兴人才;实施乡村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开展公费农科生招生试点,实施农村师范生、农村医学生免费定向培养。到2022年,农村实用人才规模达到25万人,农村从业人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比重达到10%。

鼓励各界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支持人才下乡。创新农村人才发展机制。探索建立农业农村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和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制度,设置农村人才服务“一站式”窗口。

文化振兴>>>推进“蓝谷文化带”等建设

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雄崖所历史文化名村、韩家营特色民俗村、青山渔村、西三都河村等传统村落保护,争取更多村落进入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入选全国生态文化村。实施乡村传统节日、传统文化振兴工程,广泛开展花会、灯会等民俗活动,保护传承胶州大秧歌、茂腔等优秀传统文化,扶持吕剧、茂腔等地方戏繁荣发展;开展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加强村落濒危项目抢救保护,整理保护胶州八角鼓、胶州民歌、平度草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到2022年,建设10个“乡村记忆”村落、20个“乡村记忆”博物馆;实施滨海历史文化长廊规划,推进“蓝谷文化带”“沽河历史文化轴”“崂山文化带”等建设。

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依托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平台载体,开展农村文化艺术节千场戏曲进乡村等活动,把更多优秀戏曲、书刊和文艺演出送到农民中间。

生态振兴>>>2022年农村清洁供暖率超70%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为重点,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

《规划》提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加强农产品产地污染源头预防,严控城镇和工业“三废”排放。

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路、水、电、气、房、厕、暖等基础设施扩面提档,促进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到2022年,农村规模化供水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农村清洁供暖率达到70%以上。提升农村设施管护能力,建立健全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与村民自治相结合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

推动实现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进一步盘活森林、湿地、海洋等自然资源,允许集体经济组织利用现有生产服务设施用地开展生态经营活动。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对集中连片开展生态修复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1%~3%治理面积从事旅游、康养、体育、设施农业等产业开发。

组织振兴>>>严格依法实行民主选举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注重吸引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社区)任职,积极选树“富民强村好支书”。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严格依法实行民主选举,选出群众拥护的讲政治、守规矩、重品行、有本事、敢担当的村委会班子。大力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

加强平安乡村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和破坏生态等违法犯罪。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落实社区服刑人员、戒毒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管理制度,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扶持的帮扶机制,预防重新违法犯罪。

2020年,所有行政村覆盖4G信号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规划》提出,要围绕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细化落实贫困村、市定经济薄弱镇脱贫计划,全面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集体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五项工程,激发贫困村、市定经济薄弱镇发展活力。建立健全贫困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实施“扶贫特惠保”,重点解决因病致贫返贫。

促进农民转移就业。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制度,提高就业稳定性和收入水平。

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完善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扩大家庭困难学生补助范围。夯实医疗卫生基础,加强远程医疗能力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农村延伸,实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互联互通。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标准;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健全与农民增收协调一致的动态筹资机制,稳步扩大农村医疗救助覆盖面。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到2022年,农民居民医养健康发展指数达到60%。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到2022年,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比例不低于75%,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比例达到100%。到2020年,所有行政村通光纤、覆盖4G信号,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兆比特每秒。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乡村振兴,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规划》明确,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率先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农业开放合作新格局,打造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验区。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完善居住证制度,稳步推进教育、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到2022年,全市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75%和65%左右。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好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到2020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创新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搭建市级乡村振兴投融资平台。探索设立乡村振兴发展基金,重点投向特色优势产业及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鼓励银行机构来青设立面向“三农”的地区总部和专营机构,引进发展农业保理、农业动产质押服务、三农金融科技服务等新型金融机构。积极引进期货交易分支机构,到2022年,实现镇级银行物理网点、保险及信用服务全覆盖。

扩大农业开放合作,加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重点引进农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等关键技术。

新闻推荐

地铁高铁齐头进 轨道交通大时代

交通基础设施是服务青岛市城市发展战略、引领城市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支撑,随着去年12月份地铁13号线、济青高铁、青盐铁路的...

胶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