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易其名:一座纪念塔见证青岛变迁

青岛早报 2019-01-07 06:18 大字

青岛市市南区青岛路南端,过了太平路临海处有一半圆形花坛。就在这个花坛上曾修建过一座五易其名的纪念塔,该塔记录了国人的耻辱,警示后人不要忘记那段丧权辱国、被奴役、被蹂躏的悲惨史实。

第一个名字:“保罗·叶什克总督纪念塔”

1897年11月14日,德国侵占青岛。 1901年,德国胶澳殖民地第二任总督保罗·叶什克因患痢疾殁于青岛。 1903年,德国人为纪念叶什克所谓经营青岛的“功绩”,在威廉皇帝大街(今太平路)南侧,青岛路(德占时期的威廉街)尽头靠海处修建一座纪念塔。

德国人对纪念塔的位置进行了精心选择,该地正对总督府,与总督府、观海山顶恰好构成一条城区对称的轴线。建塔材料取自本地花岗岩,为六面亭形,底部呈六角形的白塔式花岗岩建筑,上立约16米的高塔。塔身的中下部石制的回廊形成了一个碑亭,塔身镶嵌有12块精心打制的铜牌,记叙了德国占领胶州湾的全过程、《胶澳租借条约》、总督叶什克的画像及生平“功绩”。每一个面钉有铜片,正南刻有叶什克的肖像,其他各面均为德文刻成的碑文。该塔与位于上海外滩沿江大道的“伊尔蒂斯纪念碑”同为德国在华时期的纪念性建筑。

第二个名字:“大日本帝国占领青岛纪念塔”

1914年日本击败德国占领青岛后,将塔身的铜牌揭去,外观基本未动,只是将纪念文字改为日本占领青岛的“功绩”,并更名为“大日本帝国占领青岛纪念塔”。

第三个名字:“中国接收胶澳纪念塔”

1922年12月10日,中国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对此塔进行改建,将日本人留下的痕迹抹掉,记录下中国收回青岛的过程,碑文长达百余言,随之更名为“中国接收胶澳纪念塔”。

第四个名字:“建设东亚新秩序纪念塔”

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 1939年12月11日,日本人将“中国接收胶澳纪念塔”碑文抹掉,对塔进行改建,次年1月10日建成,更名为“建设东亚新秩序纪念塔”,设有“东亚建设之础”碑,碑文内容为“大东亚圣战”歌功颂德,是由当年盘踞青岛的日寇中将板垣征四郎所书。残碑现存于青岛市博物馆东面空地。

第五个名字:“山海重光”纪念碑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青岛市政府为纪念抗战胜利,对该塔进行改建,重新书写碑文,记录抗战功绩,将之命名为“山海重光纪念碑”。该碑宽1米,高2米左右,由时任青岛市市长李先良书“山海重光”四个大字,字高宽均40厘米左右,左侧刻有“民国三十四年九月十五日”字样。 1947年8月,“山海重光纪念碑”完工。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青岛当地的红卫兵将该碑拆除。仅存的残碑现在青岛市博物馆东面空地展出;该塔遗址现为太平路街心花园,即今日所见花坛。

王桂云

新闻推荐

胶州市公安局:全力护航文明城市

□金胶州/我爱金胶州/金胶州数字报通讯员于桂华去年以来,市公安局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多措并举、狠抓落...

胶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胶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