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美食“马店包子”(上)

金胶州 2018-12-19 07:36 大字

胶莱镇有一种地方风味名吃——“马店包子”。“马店包子”风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名声远播胶东地区。

“马店包子”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据说解放前,马店东村村民赵守斋,最早在老马店集十字街口西侧开了一家饭馆,专营包子。由于他的包子很有特色,个头大、皮松软、肉馅多、味鲜香而名声大振。解放后镇上成立了供销社,组建了供销社饭店,此时马店西村的赵勤业、耿家庄的耿孝东二人,应聘到饭店负责包碱发面包子。马店包子的一大特色是:五花肉切成薄薄的片状,提前用秘制汤料腌制,大葱切成段,边包边调馅,包好即蒸,现蒸热卖,刚出锅的热包子可谓味美鲜香,堪称一绝。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二人在原来的工艺基础上,又继续改进包子的制作工艺,提前用猪大骨加入秘制的汤料,小火熬制,冷却后拌入腌制的肉馅,因熬制的骨头汤有胶原蛋白,似汤如冻,易入馅入味,蒸熟的包子里富含流汁,包子味道更纯正,香气更浓郁,更加诱人食欲。

有一个“吃马店包——烫脊梁”的笑话,足以形象地道出马店包子流汁的特色。据传有一个外地人,慕名来马店吃包子,眼见折少、肚大、面皮泛着微黄、刚刚出屉的包子,即刻涎水盈口。伸手抓起一个包子,左、右两手掂着,嘴里不断地发出“嘘嘘”声,最后右手捏着包子的折,左手托着包子慢慢的送到嘴边,小口咬掉包子角,稍露肉馅,便香气扑鼻,禁不住一大口下去,肉馅还没有到口,包子里滚烫的油汤汁瞬间射出,擦着腮边,顺着脖颈,从后衣领直流到后背,直烫的吃包人“哎呀”一声尖叫,单脚跳起,蹦了几下,伸手向后背抠去,摸得一手油来。“嘘嘘”两声后,还是顾不得烫,继续吃包子,只三口两口,一个包子就不见了,这人吃相,引得周围人呵呵大笑,从此便有“吃马店包——烫脊梁”的笑话了。

吃马店包曾引发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年初冬的一天,马店供销社饭店打烊后不久,饭店的工作人员有的在打扫卫生,有的在准备第二天包包子的原料,正在做着下班前准备工作。突然传来一阵急促拍门声,开门一看,灯光下只见一中年男人,满脸是汗,急风火燎的喘着粗气站在门前,眼中泛着祈求的目光,急切地说道:“同志,还有没有包子了?”开门的服务员也是一脸的诧异,心想:什么时间了还买包子?“没有了,明天吧。”说完,转身就要关门。中年人急切地央求道:“别关门,是这样的……”然后,这个中年人便如此这般说出了缘由。

原来他家住高密张鲁寺,父亲今年八十二岁,因病卧床不起,不思茶饭。今天傍晚突然把他叫到床前说“还想再吃一回马店包子”,看着父亲迷蒙略带企求的眼光,回想老父亲含辛茹苦,为儿女省吃俭用,操劳一辈子,就这么个愿望,当儿女的没理由不满足他,于是二话没说,出门一溜小跑就直奔马店来了。紧赶慢赶,可饭店还是下班了。你说现在没有包子了,这可怎么办?老父亲临终就这么个小愿望也满足不了,做儿女的不孝呀!说完七尺高的汉子眼里噙着泪花。听到这里,站在门口的耿孝东对中年人说:“好了,不用说了!这么远能来给老父亲买包子吃,你这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我们马上给你包!”说罢,回头招呼围在门口的同事赶紧动手。所有在场的人,都为中年人这一孝心所感染,现场揉面、拌馅、擀皮、包包、上屉、生火,不一会儿,一屉包子便蒸熟了。中年人千般道谢,满脸高兴的回去了。

新闻推荐

胶州的品位

丰建平一座城市的魅力,来源于它的品位,城市品位是一座城市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综合体现。我在胶州工作和生活20年...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