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河与帆影 走近孟宪高的艺术人生
半岛记者高勇男实习生刘钊
“从前石门山下有一块石头,因酷似一头牛,所以叫石牛。古时有个人将自己的财宝埋藏到石牛的屁股下,坚决不埋在石牛的鼻子下,因为鼻子吹气扬尘漏财,屁股底下排便才不易被发现。”《沽河帆影》中的典故令人忍俊不禁。来自河套街道上疃社区74岁的孟宪高是这幅画的作者,原城阳二十三中退休美术教师,自幼热爱美术。先后被评为“中国书画家名人录”,“山东省百名民间艺术家”。
“学到老,画到老”
60多年前,还在上小学的孟宪高心里乐开了花,因为自己的美术作业受到老师的表扬,一个想要成为画家的梦想就这样在心里扎根发芽。大沽河九曲回肠,迂回曲折,从小生在大沽河沿岸的他视这条河为“母亲河”,这条河滋养了他的梦想,成就了他的画作。
上世纪90年代,孟宪高进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国画、油画、玻璃画、山水画等,各种画都会去了解和尝试。村主任孟庆有表示,在他的记忆中,每逢过年,村里人都会招呼孟宪高去自家画玻璃画。孟宪高玻璃画画得好,附近人尽皆知。玻璃画画了十年,之后孟宪高就画山水画,一直到现在。
“艺术就应当是学到老,画到老。”孟宪高说。
承载记忆的木帆船
行驶在大沽河上的一艘艘大小各异的船只串联起沽河两岸的日常交流。“我们村靠近大沽河,水路多,当时每家每户都有渡口,想要过河就得借助小船。”一提到船,孟宪高突然笑出了声。
上世纪60年代,南方特别是宁波等地的商户会带来木材等商品,再从这里获得白菜等土产品回去。于大沽河流域进行商业往来的船只大多是木帆船,船上载有琳琅满目的商货,星罗棋布于河畔,一片繁华景象,这给孟宪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当时来自宁波的木帆船,有的四个帆,有的五个帆!”。他平日里还可以登上木帆船,在甲板上钓鱼,遥望大沽河河面,放飞思绪。所以在孟宪高心中,木帆船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大沽河流域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当然,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日益先进,木帆船早已成为过往的回忆,但孟宪高觉得必须做点什么去留住这份珍贵的回忆。
“到现在已经雕刻完成了六艘木帆船,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孟宪高将自己脑袋中的“历史”雕刻成木帆船,以这样的方式纪念自己的青葱岁月,大沽河流域的历史组成部分也因为有了他,能够看得见,摸得着。
为沽河画像
孟宪高的作品《沽河帆影》主要表现六十年代大沽河流域的渔业、航运、古迹、工业、军事及胶州湾盐业等。整幅画以上疃村为最近点,运用散点透视(一种近大远小的画法)和俯视视角的创作手法,呈现上西下东、左南右北的坐标系结构。从南到北是胶州湾入海口到大马湾;自西向东是胶州到上疃村。其中涉及到22个村庄、18个河口,古迹、烽火台、航标塔各两个,还有木帆船、窑厂、各种自然景观等,体现了当时大沽河流域的地理条件和人文文化。
日新月异,斗转星移,画中的景观在今天正面临巨变:高铁架起来了,高楼立起来了,总有一种“新桃换旧符”的意味。见到自己家乡的快速变化,孟宪高表示,自己必须在有生之年用画笔把大沽河流域的历史面貌展现出来,让年轻人记住大沽河上世纪60年代的样子,通过画作为他们以及后来人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和艺术熏陶。孟宪高自2015年开始构思这幅画作,在长卷构思的过程中多方寻找线索,走访老乡亲、老船公、老村委,翻阅村史、县志,以获得更多的详细的史实资料,真正使画作达到既有画品价值又有史料价值。而直到今年才开始动笔,孟宪高从动笔到完成仅用20多天,“一气呵成但仍有内容要补充”。所以他还会画第二张,使《沽河帆影》呈现得更加细致完整。
现在孟宪高会在平日里教孩子学作画,也会向他们讲自己的画。“年轻人会指着画里不认识的东西问‘这是什么呀,那是什么呀’,我一一讲给他们听,他们就觉得很有意思。”孟宪高说,“希望现在的孩子能画自己的时代,画现在,画未来。”
孟宪高。
新闻推荐
□金胶州/我爱金胶州/金胶州数字报记者德刚本报讯12月12日,胶州市在市级机关办公大楼召开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动员培...
胶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胶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