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拓荒者追溯自行车 曹海泉和他的同泰车行往事

半岛都市报 2018-11-27 05:30 大字

青岛街头推着自行车的姑娘。半岛记者张文艳

青岛的历史老照片,定格了街巷的格局,留住了市民的脚步,也展现了一种在当时颇为时髦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无论是在清末时,梳着大辫子的百姓骑行,还是硝烟弥漫的战争中官兵的矗立,亦或是青岛大嫚惊艳亮相,通货膨胀时吊挂着惊人的法币,都能看到自行车的影子。本期,我们从曹海泉与自行车的故事说起,回溯自行车在青岛的那些不凡事儿。

少年闯青岛

打工八年,激发灵感

1902年的一天,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出现在了青岛街头,他衣衫破旧,饥寒交迫。走到陵县路8号,他扣响了大门。这是一个车行,名为何生记,专门修理汽车,在当时的青岛颇为时髦。少年是谁?从哪里来?

少年名叫曹海泉,1890年出生于上海的一户贫苦人家,父亲的早逝无疑给这个家庭带来巨大的灾难。在贫困中挣扎了12年之后,曹海泉含泪告别母亲,来到青岛。

此时的青岛已经被德国侵占,签订了99年的租借条约。这种对主权侵犯的伎俩,相信来自上海的曹海泉并不陌生。他一路寻到了陵县路8号,找到了家里人推荐的同乡何荣生。何荣生在青岛开有何生记车行,专门修理汽车,当然,彼时的青岛,汽车的拥有者以德国人为主。何荣生还兼营建筑业,应该说,何荣生的眼光不错,当时的青岛正在建设之中,建筑行业虽然被德国人把持着,但在夹缝中赢得一些机会,使得何荣生生意兴旺。

从迈进何记行之后,曹海泉就彻底踏实下来。八载春秋,曹海泉凭借聪颖的秉姓,“兢兢业业、克勤克俭,学会德国话,以后又学会日本话,颇为店主所赏识,每年都从优给予花红”(《曹海泉与青岛自行车工业》曹海荣曹宝珍口述)。就这样,曹海泉成为车行技艺超群的技工,赢得了何荣生和顾客的赞许,所以,他能在这里一干就是八年。

忙碌的日子没有让曹海泉停止思考。

走在青岛的街头,数着呼啸而过的汽车,曹海泉猛然意识到,其实,街头上比汽车更多的是自行车!翻看历史的老照片,在繁华的中山路街头,人们的交通工具,除了黄包车,就是自行车,汽车是稀罕之物,中国人除了富庶如“刘半城”刘子山,有汽车进出外,大多数的中国人是没有的,记得在采访大学路14号银行大院时,居民蒋若瑾先生给半岛记者提供了一张上世纪30年代的老照片,照片中有一辆吉普车,是银行经理的座驾,在当时的青岛,是能排上号的。所以,在曹海泉的眼里,汽车是奢侈品,那么自行车的地位呢?

查阅青岛市档案馆的资料,大多数关于自行车的记载始于上世纪20年代,所以自行车同样是中高档交通工具,原因何在?

原来,自行车依赖于进口,一般是从德国、日本进口,而在青岛,几乎找不到一家自行车修理点,因为在大小洋行里,自行车的零部件是批发销售的,没有零售。然而,青岛的道路,上沟下崖很多,如此崎岖不平的道路使得自行车经常发生故障。

在档案中,半岛记者就查阅到了很多自行车伤人事件,《华人青年骑自行车不慎撞倒人》(1935年5月4日):22岁的益都青年关玉山,住在东镇利津路22号,在大英烟草公司上班,5月3日下午6点来钟,他从街里骑着自行车回家,在大连路上,撞倒了日本人未田彦次郎,结果将其撞晕,后未田彦次郎因抢救无效死亡,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

另外,1936年,青岛市公安局还发布了《对日本人骑自行车违章行驶撞行人三起》的训令,规范自行车行驶。从这些档案的另一面,可以看出在青岛骑行自行车的危险性,也足以说明当时的青岛,虽早已收回主权,但仍然随处可见日本人的踪影。

此是后话。继续自行车的话题,外商不屑于零售自行车零部件的态度,也就意味着,如果市民花大价钱买来一辆自行车,要想“伺候”好它,就得找间屋子,用来放置批发来的各个零件,成本高,也不太现实。在这种矛盾中,曹海泉找到了商机:何不做一个赚差价的中间商?

独到的眼光

辞职创业,由小做大

1910年,山西路24号,20岁的曹海泉忙进忙出,这一年他双喜临门,儿子曹湘亭降生,日后成为曹家的接班人;他辛苦筹备的同泰车行正式开业了!这是青岛较早的自行车维修点,不但维修自行车,而且还兼营进口德、日自行车零件的代销零售,以及英国邓禄普自行车轮胎的包销业务。

曹海泉的眼光是独到的。

何荣生极力挽留他,甚至提出加薪,都没能动摇他创业的决心。多年的汽车修理经验,用在修自行车上,自然得心应手。他打通零件进出口渠道,凭借娴熟的技术和热情的服务,很快赢得了顾客的信赖。曹海泉也成为青岛本地自行车业务的创始人代表。

在一份《青岛总商会调查各商铺调查表》(1927年11月11日)中,半岛记者找到了曹海泉的同泰自行车行,表格中,曹海泉的住址是在山西路24号,籍贯为江苏上海,年龄为37岁,当时他的注册资本是3000元,他雇佣了八名员工,分别仇俊三、彭玉成、曲宝名、李永座、徐海峰、陈汝顺、薛大昌、彭玉和。曹海泉的名字逐渐展露在青岛的商界,虽然比起商会大亨,只是一个个体户,但他的规模显然已经超越了小修理铺的级别。

资本的积累给了曹海泉足够的信心。他又行动了。“鉴于自行车业有发展前途,于1932年购置胶州路144号楼房一处,扩大门面,将同泰车行迁入营业,命其长子曹湘亭担任经理”。

从1932年开始,曹海泉的事业经过了几次大的飞跃。因为生意火爆,顾客盈门,曹海泉又在辽宁路127号开设了同泰车行,交给弟弟曹海荣管理。1933年,他又在内蒙古路17号购买了一处地皮,建造厂房,购置机器设备,创立了同泰工厂。

“在同泰车行一炮走红的影响下,有些小手工业者纷纷搞起了自行车维修业务。随着自行车维修行的增多,维修业务出现竞争局面,加之自行车零件完全依赖进口,往往受到外商的种种制约和刁难,高昂的零件进口价格,也使不少国人难以承受。这些,无疑都影响到同泰车行的进一步发展”(《青岛自行车工业的拓荒者曹海泉》)。

其实,曹海泉早就注意到,德国制造的零件质量好,但价格昂贵,国人难以接受。而日本制造的零件虽然价格较低,但质量差,用户怨声载道。在一份《关于日商伪造德商行自行车》(1931年9月23日)的函电中,时任青岛市社会局局长杨津生,接到青岛德国使领署的投诉:“据本国早林格未佛拉地方普来纳发工厂禀称,兹查有日本大阪西区新町通四丁目中村公司冒用本厂已经注册之三人头商标,伪造自行车轮轴销售于青岛山东各地,其青岛经理处为冠县路八十九号日商昌和洋行,该行出售伪品”,“有青市市场三路二十号永和泰自行车行足资证明。因永和泰曾认作真正德货购买此项轮轴,故也谨将真伪两种轮轴及装制盒样,一并寄呈应恳转请当地官府赐予取缔,以维工业等情”……由此可见,当时的日商将假冒伪劣的自行车轮轴销售到青岛,使得不少商户上当受骗。

鉴于此状,曹海泉决定自己制造自行车零件。

他从潍坊高薪聘请来极富铁工经验的徐祈惠为经理,购置进口设备,雇佣技工学徒百余人,开始了自行车架子、前叉子、车把、车圈、车瓦等零部件的生产制作。“所出产品悉由胶州路同泰车行自行安装出售,车架上印有‘青岛同泰车行制造’金字,售价较舶来品低廉,不但畅销本省各县,外省各地亦纷纷前来采购,营业飞速发展”(《曹海泉与青岛自行车工业》)。

新闻推荐

中达公交:培训安全运营知识

□金胶州/我爱金胶州/金胶州数字报通讯员李明近日,中达公交开展了后勤人员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培训由中达公交...

胶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胶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