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鼓传承,四十余年如一日 胶州王锡璧老人致力八角鼓传承与创新,已成为山东八角鼓代表性传承人

半岛都市报 2018-11-02 05:31 大字

王锡璧(右一)指导徒弟们练习八角鼓。

王锡璧结缘八角鼓近50年。

王锡璧的徒弟在练习。文/图半岛记者刘静

手拿八角鼓,身穿一袭旗袍,唱声婉转悠扬,快慢交错、说唱结合……这通常是胶州八角鼓演员的表演情景。这些演艺人员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老师——王锡璧。日前,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山东八角鼓的传承人王锡璧赫然在列。与八角鼓结缘近50年的时间,八角鼓成为他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胶州八角鼓的由来

今年74岁的王锡璧老人与八角鼓结缘已经48年了,年轻的时候他从部队转业回来,被分配到胶州市文化馆分管曲艺。1970年开始着手收集整理关于八角鼓的资料。

八角鼓又叫“鼓子”“清客戏”,是说唱曲艺的一种,演奏时,说唱者站立八仙桌旁,左手持八角鼓,边打边唱。旧时伴奏乐器通常是三弦、二胡、钹,现在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琵琶等。说唱者声情并茂,唱腔婉转悠扬。

据王锡璧老人介绍,胶州的八角鼓最早来源于北京,是“旗人八角鼓”演变而来。“最早是一名在北京做官的人,因故遭贬回乡,每逢佳节在宴席间组织人自娱自乐地弹唱,逐渐在财主、乡绅等阶层传播流行起来。再后来因为一些历史原因,一些大地主家庭家道中落,渐渐地将八角鼓带到普通阶层,段子也开始变得通俗易懂。曾有一名叫做匡四痴的人由于家境变化乞讨卖艺,就曾弹唱八角鼓。木匠、瓦匠、扎纸匠等群体都会唱。”

八角鼓的传承发扬

王锡璧老人告诉记者,在胶州,八角鼓的发展几经兴衰,由最初的在上流社会流行到普通阶层,曾在抗日战争爆发前期达到高潮。胶州八角鼓曾分四个派别,有河头源帮、麒麟帮、白水泉帮、响堂帮,四支队伍自发形成,经常茶余饭后进行说唱,一度形成竞争形势。后来社会局势不稳,战争即将爆发,为避免聚众招惹祸事,演唱者逐渐减少。1970年开始,由于工作关系,他开始寻访民间老艺人,收集、记录关于八角鼓的段子、曲牌。“走访郝金奎、鞠厚基、韩三姑娘等人,把段子、曲牌记录整理,对他们的演唱也进行录音,虽然没正式拜过师,但他们都是我的老师。”王锡璧老人说,虽然自己曾是部队文艺兵,有一定的基础,但在当时是初步接触八角鼓,一切也从零学起,但好在自己有底子,学起来比别人要顺利一些。

“在80年代,八角鼓的发展又迎来一个新的高峰,营海、胶北、汽车站、学校等都有人说唱。”王锡璧老人告诉记者,自己的工作与八角鼓密不可分,由于工作的关系,他接触了不少老艺人,经过多年的努力,一共整理记录了60多个传统段子,他自己也在不断创新,编写了了不少新段子。

在2017年4月份,胶州成立了以八角鼓为主的说唱艺术团,每周二、周五下午的固定时间在文化馆排练切磋。团员们有人有事缺席,但74岁的王锡璧几乎一直都在,他似乎有种紧迫感,“山东八角鼓原来有聊城八角鼓、济宁八角鼓、胶州八角鼓,但我听说聊城、济宁的发展都存在困境,老师傅走了之后只剩徒弟在村里偶尔演唱一下,现在胶州八角鼓的发展形势很好,我更得多做点儿。”

老中小接力,八角鼓焕新生机

八角鼓的一些传统段子诸如《母女顶嘴》、《双临门》、《年三十》都曾拿过青岛地区的奖项。由王玉美和沈玉洁表演的新段子《辣椒红了》曾获“身边人讲身边事”宣讲活动曲艺类一等奖。

为了丰富八角鼓的演出形式,王锡璧也不断进行改良创新,创作新段子,编八角鼓小戏,启用女演员说唱。“女声的唱腔更符合八角鼓的婉转悠扬,唱出来很好听。”王锡璧说。

王锡璧今年74岁了,已经很少登台了,每逢演出大多数是他的徒弟们上场,为了更好地将八角鼓传承下去,王锡璧也鼓励徒弟到学校等地授课。莱州路小学又是八角鼓的传承基地,学校八角鼓社团的学生成为新生代的传承力量。

新闻推荐

场下运动员

10月27日下午,胶州市“2018市直机关运动会”圆满结束,国网胶州市供电公司也圆满完成保电任务。虽然没有参赛,他...

胶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胶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