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跨入桥隧时代

青岛早报 2018-11-01 06:48 大字

一桥飞架胶州湾,连接青黄红三岛,天堑变通途。伫立大桥之上,一座座桥墩像擎天定海的神针,从蓝色梦幻中破浪而出、凌空而立,撑起卧波巨龙;一道无比舒展的曲线在海天之间,斩开波浪无限延伸;一幅交织着历史与未来的多彩画卷,在美丽富饶的胶州湾畔向世人徐徐展开。

2011年6月30日,胶州湾大桥和胶州湾海底隧道正式通车,青岛由此跨入桥隧时代。一桥一隧是青岛改革开放的里程碑,大桥使青岛至黄岛陆路距离缩短近三十公里,胶州湾隧道可以全天候保持青黄间畅通无阻。

从历史沿革来说,青岛尚未建置之前,在历史文献中被称作“胶澳”。 “胶澳”,即胶州湾的古称。1891年6月14日,清光绪帝批准李鸿章等人在胶州湾设防的建议,这就是青岛建置的开始。次年,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领两营官兵移防青岛,开始了青岛的基础设施建设。清政府道员龚照屿始建青岛前海铁码头(今栈桥的前身),所需铁材产自旅顺船厂,以供停泊舢板,运卸货物。

1897年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出兵青岛,在栈桥西侧登陆,次年逼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德占初期,栈桥是青岛唯一的货运码头。 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占据青岛。

经过1931年9月至1933年4月的扩建,栈桥由钢木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身延长至440米,桥面高度提高了0.5米。其北端开辟栈桥公园,南端增建了防波堤和民族建筑式样的回澜阁。至此,栈桥才成为青岛第一景观,成为青岛的地标。

1935年1月,《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出台。城市规划的范围向北扩至沧口、李村,向东展至辛家庄、麦岛。并且把崂山风景区、塔埠头港及工业地(今胶州市胶州湾工业园一带)、红石崖附属港作为专项规划。但是,这次规划只是停留在纸面。

改革开放后,青岛的市级机关东迁至浮山所一带。曾经的蔬菜种植基地,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标志着青岛迈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如今,青岛胶州湾大桥西至黄岛红石崖,可谓现实了对历史的呼应。而大青岛的格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变成了看得见的现实。大桥之上,是坦途,是远景,是延伸的诗意,是雄伟的畅想。

2016年春天,我乘车去日照。车子开到大桥上,放眼望去,胶州湾上空飘浮着白云朵朵,桥下的海面宛如透明的琥珀,又如通灵的美玉。车子仿佛是在梦中行驶,云,海,天,桥,浑然一体,美如仙境。我的思绪如同蓝天之上的悠悠白云,如同大海之上的层层波浪,在天地之间徜徉。直到车子驶出胶州湾大桥,仍意犹未尽恋恋不舍。

桥隧并通,让空间距离不再成为人们出行的羁绊。随之而来的,还有对商业项目的吸引,环胶州湾多个商圈的兴起,必将改变青岛人的生活方式。胶州湾大桥已经成为青岛的新地标,责无旁贷地扮演起了青岛“形象大使”的角色,也为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风景再增一条“玉带”。

栈桥与胶州湾大桥是看得见的风景,而胶州湾隧道则是潜伏着的传奇。它下穿胶州湾湾口海域,将黄岛区薛家岛和市南区团岛连在了一起,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三长海底公路隧道。进入隧道,高科技成果无处不在,而隧道之外是波涛汹涌的胶州湾,想一想都会令人激动。海底隧道让青黄握手,在这样历史性的时刻,每一位青岛人都深深为之自豪。

青岛跨入桥隧时代,蓝色经济风起云涌,海洋科技方兴未艾,海洋产业驶入快车道。崭新的道路刷新历史,向未来延伸,蓝色的胶州湾,潮平大桥阔,风正一帆悬……

新闻推荐

29辆新警车“一线服役”

□金胶州/我爱金胶州/金胶州数字报通讯员刘海鹏近日,为进一步提升全市公安机关实战效能,更好地履行打击防范违法犯...

胶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胶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