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万到近6亿产值的“逆袭”发展 本土企业青岛浩源集团有限公司建厂48年由小加工厂蝶变成行业“龙头”

半岛都市报 2018-10-11 01:37 大字

编者按:

改革开放的脚步已走过四十个夏冬春秋。40年春风化雨,40年沧海桑田,改革开放彻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号角在全国吹响,1984年,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和窗口,青岛成为首批14座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青岛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1992年,国务院批准成立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此高新技术产业在青岛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2008年5月12日,青岛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开工建设,2012年5月31日,青岛市委市政府建立红岛经济区管理体制……短短的十年里,高新技术产业在胶州湾北岸孕育发展,以科技与创新的活力带动一座新城的崛起。

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即日起,《高新红岛》推出“筑梦四十载蝶变十年间”系列报道,讲述红岛经济区(高新区)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的时代发展故事。

□半岛记者李潇

48年间,由八个生产队合办的小小加工厂一步步成为了农副产品的龙头企业;由2万元的固定资产跃进到产值近6亿元,翻了数万倍……这样的奇迹就发生在红岛经济区本土企业青岛浩源集团有限公司的身上。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立于1970年的红岛肠衣加工厂(青岛浩源集团有限公司创始名),在48年的时代变迁和风雨洗礼中,结合地域特色、紧盯市场需求、顺势改革创新,逐渐成长为多元化发展的现代化集团企业,产品远销日本、加拿大、美国、德国、中国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青岛浩源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壮大是本土企业发展的典型代表,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风雨历程。

雏形:1970~1993

乡办企业抓住机遇发展“水产品”

上世纪70年代,高家村、殷家村、晓阳村、观涛村、邵哥庄村、小庄村、东大洋村、西大洋村等八个红岛人民公社的生产队以原崂山县合股厂为厂址,联合组建了红岛肠衣加工厂。

“我们1970年建厂开始就做积肥,那时候属于红岛人民公社,职工只有几十个人,几间小破房子,我们自己开着小船去小港拉回来,然后用地盘车运回家加工,就这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拥有41年工龄的青岛浩源集团工会主席、办公室主任刘开辉回忆道,当时,仅仅40个工人、20间破旧厂房、2万元固定资产便成立了红岛肠衣加工厂。

当时红岛肠衣厂主要为青岛肠衣厂加工半成品肠衣,获取少量的加工费。1977年,刚高中毕业的刘开辉便进厂了,他说:“改革开放之前,职工的工资十块到二十块左右,再就每个人有十分八分的工分,反正不会很突出。”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企业发展就有了活力,“我们自己出去跑,去找活干。最开始发展肠衣,后来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对生产方式进行了改良,开始用套管加工,也逐渐打开了市场,通过青岛市肉联厂进行出口。”刘开辉说道。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推进,红岛肠衣厂迎来了第一次转折,企业高层决定在生产肠衣的基础上,增加文教用品车间,后来又增加了水产食品新项目,改名为红岛肠衣文教厂。刘开辉自豪地说道:“当时厂区350名员工,在厂长吕明浩同志的领导下,经过多年艰苦努力,让肠衣、套管以全优著称于全国,还有兰黑墨水也是我们生产的。1992年,公司实现产值4000余万元,实现利税300余万元。”

刘开辉坦言,政策放开的同时,也离不开企业领导人的决策部署和努力拼搏,“当时,我们老董事长都自己带着干粮出去拉业务,晚上住在地下室,白天出去谈业务。”1989年,肠衣市场开始走下坡路,为了让工厂职工都能吃上饭,在企业高层的决定下,企业开始发展水产食品新项目,发展小冷库。“有了小冷库,我们就开始研究国外市场,出口水产品。特别是1997年,公司被国家经贸委批准为自营进出口企业,这极大地方便了我们业务的发展,为后来企业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发展:1993~1998

兼并破产企业,多领域拓展业务

1993年,当时的红岛肠衣文教厂兼并了已经破产倒闭、拥有500吨库位的原红岛冷藏厂及占地10亩的红岛织网厂并更名为青岛红岛水产食品实业公司。“兼并了冷藏厂和网具厂,有了更多业务。那个时候,水产品行业比较昌盛,我们了解到外国人对虾和蛤蜊的需求比较大,开始生产真空虾和真空蛤。”刘开辉说道,“订单多了,大家都加班加点地干活,我记得当时很多人下班了也不走。”业务多了,企业就继续扩大规模,增加经营项目,尤其是高科技项目的研制,像浓缩海带汁、海洋生物啤酒澄清剂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随后的五年,企业得到迅猛发展。刘开辉笑着说道:“那段时间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全厂有职工855名,固定资产1700万元。当时的红岛水产食品实业公司产品拥有四大系列、五十余品种、一百余种规格。”

飞跃:1998~2006

公司迎来改制,发展先进设备

1998年,为了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公司决定将青岛红岛水产食品实业公司改制为青岛浩源食品有限公司。

“那个时候,企业开始发展壮大,产品也出现了多样性,不但有蛤蜊、鱼片、调味品,还有远销国外的贝类等海产品,都颇受欢迎。”刘开辉介绍道,改制以来,青岛浩源食品有限公司在搞好真空蛤、鲽鱼生产的同时,不断引进新项目、新设备、新技术,企业向多品种方向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公司还增建了拥有6000吨冷库,全封闭无菌加工车间,进口单冻机和真空包装设备。”刘开辉说道,为了扩大生产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2001年又投资2000万元,新建全自动化,达到国内一流标准的综合型厂房一座。“我们的业务有了突出的变化,员工积极性也普遍提高,也开始瞄准国际市场。当时,公司属于城阳区第一批改制的企业,已经拥有两三个亿的产值。”

为了跟入世后的国际市场迅速接轨,当时的青岛浩源食品有限公司还扩大科研产品的生产基地,以水产资源的绝对优势,按照国外客户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搞得既轰轰烈烈而又踏踏实实,公司发展速度进入快车道。

腾飞:2006~2018

上马新流水项目,开拓国内外市场

“会当击水三千里”,青岛浩源集团有限公司走过了不平凡的48年,走出了让同类企业羡慕的48年,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一代代浩源人用48年的时间谱写了改革开放的奇迹,实现了企业在时代浪潮中的转型升级,实现了从一辆底盘车“闯天下”到研发新产品生产线的跨越式发展。

随着时代和政策的变化,很多新商机不断出现,青岛浩源集团有限公司及时考察市场需求,结合地域特色,在2006年引进了调理食品生产流水线。“我们的流水线产品远销新西兰、日本、加拿大、中国香港,在保证国际市场的同时,我们还扩大国内市场。”刘开辉说道,“我们公司有专业的国内销售团队,产品已经入驻了各大超市。”

重视新产品研发、不断开拓市场,企业一年销售量达500到600吨,2012年青岛浩源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公司产值已经从最初的两万元发展到了近六亿元。

新闻推荐

观澜聆海·文苑有礼 ——业主感恩回馈活动盛大举行

10月7日,“观澜聆海·文苑有礼——业主感恩回馈活动”在观澜文苑营销中心举行,一时间高朋满座,人潮涌动。主办方别...

胶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