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四十年代诗选》座谈会,填补青岛

半岛都市报 2018-08-26 05:51 大字

青岛四十年代诗选》座谈会,填补青岛诗歌史空白

文/半岛记者黄靖斐图/青岛市作家协会

上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是青岛文学的辉煌时期,被称为“黄金十年”,为人津津乐道。但是对上世纪40年代的青岛文学尤其是诗歌,却甚少有人提及。8月25日,由青岛出版集团、青岛市作家协会、青岛文脉出版基金等主办的“萧疏与复甦”《青岛四十年代诗选》出版座谈会在出版大厦举行。著名诗人林莽、刘福春、蓝野、谢颐城、纪宇以及青岛作协主席高建刚等参与座谈。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主编、四十年代青岛著名诗人、已是93岁高龄的黄耘,专程从济南赶来:“《青岛四十年代诗选》经过30多年的筹划,现在得以出版,终于可以告慰我当年诗友们的期望了。”著名诗人林莽认为,这本书的出版填补了青岛诗歌史的空白。

历经沧桑

经历三代人数十年时间

作为最能见证《青岛四十年代诗选》出版沧桑的人,著名诗人栾纪曾在这部作品的后记中透露,这部诗选是一卷纯诗歌性选集,从酝酿、编选到出版经历了三代人数十年的时间,“时间并不遥远,各种资料也没遭到破坏和掩饰,却经历了几十年才得以完成,无论当年的老诗人还是后来者、研究者,无不感慨”。

著名诗人黄耘现居济南,祖籍胶州,1926年生于青岛。几十年来他最大的心愿是完成《青岛四十年代诗选》的编选出版,对这一年代诗歌史做一个总结性的文本。编选工作由黄耘当年的诗友田风操办,上世纪80年代中,请臧克家题写了书名。但后来因故搁置,田风病重,不久就去世了,未竟的工作便落在黄耘肩上。2010年,文学评论家、《青岛文学》编辑部主任赵夫青正式开始编纂青岛口述文学史的筹备与征稿,对这部作品予以关注,也使得黄耘和青岛四十年代的诗歌又一次出现在文学研究视野。

诗景不同

那时形成很强诗歌磁场

上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青岛的诗歌景观大不相同,栾纪曾认为,立足社会各业,自发成立诗社,创办诗歌刊物,编辑以诗歌为主的报纸副刊,形成一个很强的诗歌磁场。在战乱频仍的岁月里,大批青年诗人在青岛报刊上发表了大量诗作,比如李瑛、圣野、田地、颉颃、杨唤、杨琦等。

中学读书时就参与当年文学活动的青岛文化史研究专家鲁海曾在接受赵夫青采访时说,黄耘“应当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上世纪40年代青年诗人中,首推便是至今健在的开山鼻祖黄耘(笔名:沉迟)。沦陷时期他就开始诗歌创作,抗战胜利后写作日臻成熟,作品曾在上海的《诗创造》《文艺复兴》等顶级刊物发表,出版过诗集《祭日》”。

影响深远

既有审美更有历史价值

著名诗人、《诗探索》杂志主编林莽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拿到这本书非常受震动,恢复青岛上世纪40年代的诗歌历史,这部作品是三代人努力的结果,很多资料都比较难找到,作品的出版既有文学价值,也有一定的历史价值。黄耘先生的执着也让我们很敬重。《青岛四十年代诗选》的出版,填补了这一段空白。”

青岛著名诗人耿林莽在《让诗为历史作证》中说,本土性、群众性、战斗性,是上世纪40年代青岛诗坛的基本特征,“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当然还是‘抨击黑暗,呼唤光明’的篇章。他们之所以在阴暗的角落坚持发出诗的声音,不仅是为诗人自己,更是广大人民渴求光明与自由的一种‘灵魂的自救\’”,因而这些诗作,“不仅有诗的审美性,更有着为历史作证的重要价值”。

新闻推荐

让城市更美丽百姓更幸福 胶州市建设局提升路域畅通水平、实施城区绿化、统筹城区河道治理,建设宜居城市

半岛记者刘静通讯员孙思思近年来,胶州市建设局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立足实际,攻坚克难,坚持从小处做起,...

胶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胶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