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乡四十年

金胶州 2018-08-21 08:56 大字
王厚贞

1979年12月,刚刚平反回城的爷爷迫不及待地把我从外地的父母身边接回了胶州,那一年我11岁,距今过去了将近40年。

刚刚回城,一切都还没有完善,连电都还没有,晚上要靠蜡烛和煤油灯照明。房子依旧是爷爷1966年下乡前的老房子,只不过更加破旧,爷爷奶奶用了一点石灰水抹抹算是刷新。尽管屋子里冷得像冰窖,但因为二叔和小叔尚未成家,一向勤俭持家的奶奶舍不得生炉子,就靠烧大锅做饭的那点热量取暖。被窝里实在太冷了,奶奶就提前给我坐一会儿或者用葡萄糖瓶子给我灌点热水暖一暖。尽管艰苦,从小最疼爱我的爷爷奶奶还是觉得我待在他们身边更好,见不得父母对我的严厉。就这样,没有胶州户口、没有借读费,我在胶州一直顺利读到高中毕业。

一中离家很近。刚入学时的广州南路是一条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路两边是长着青苔的臭水沟。大约一九八二、一九八三年左右开始修柏油马路,一口口大锅支在马路上,成块的沥青倒进去慢慢地熔化后,由建设工人再将石子、砂子等搅拌均匀铺平,几乎全是人工操作,一不小心还可能被滚烫的沥青烫伤。一段时间后路修好了,走在上面的我感觉特别轻快和舒坦。就这样,经历六个春夏秋冬的寒来暑往,不知道走了多少个来回,一直到我高中毕业。

读初中时教室和实验室都是在平房,地面好像是土地,值日时要洒水,否则尘土飞扬。学校里经常会组织植树、平操场、捡树种子、打扫卫生等义务劳动。记得我包干的一棵树在老一中大门口北面路西,具体哪一棵记不清了,现在是否长成参天大树也不知道了,只记得上学的时候经常过去照望。每次做课间操老师会带领我们到马路对面的操场上,冬天冷的时候伸不出手来做操,老师会组织我们跑步,从一中往南穿过胜利大队曲里弯拐的小路,跑到围子上,再转回来,如今的村庄和小路都难觅踪迹,已经变为城区的一部分。穿着笨重棉鞋和大棉袄的我们往往跑得满头大汗,接下来的两节课基本不会感觉冷,但会饿。记得读高一的时候,我们搬进了新启用的教学楼,装了大玻璃窗的教室亮堂堂的,暖暖的阳光洒在身上,舒适而惬意。第四节课的时候,住在旁边小洋楼里的教工家属开始做饭,喷香的米饭味道每每都让我无心听课……可惜的是在老胶州一中,现在除了原先做教工家属宿舍和图书室的小洋楼,再也找不见原先的样子。寸土寸金的老城区早已开发,对面的操场上也早在十几年前就竖起了一幢幢居民楼。

1987年,我高中毕业时父母回到了胶州。因为做了点小买卖,80年代初期我家就成了“万元户”,初中时我就是班里第一个戴电子表、穿面包服的人,父母托人捎回来的马蹄袖衬衣和喇叭裤也曾让我引领班级时尚,很是风光。回到胶州的父母把爷爷奶奶分给他们的四间平房翻盖成了二层小楼。搬进小楼的我们一家六口和爷爷奶奶一起居住,家里安上了双层窗和土暖气,拉上了自来水,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也都置办齐全。按照爸爸当初的想法,盖楼时选了很粗壮的钢筋做龙骨,以为可以代代相传,谁知1994年规划就被拆掉了,最可惜的是竟然没有留下一张小楼照片。

如今的我们,姐弟都已长大成人,各自小家的居住环境和面积相比当初不知好了多少倍。虽说不上富裕,却也衣食无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暖气和天然气拉进了门,做饭时拧开开关,连火都不用点,淡蓝色的火苗就呼呼地着起来。冬天再也不用担心寒冷,也不用天天扒炉子、提煤灰,进门就会感受到春天扑面而来。外出时,踏上轿车,一脚油门随你,爱去哪里去哪里,不再担心骑自行车一身臭汗、骑摩托车冻麻了腿脚冻歪了脸。

回到家乡四十年,我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长成了中年大妈。在我五十岁之时,回忆点点滴滴,颇多感慨。斗转星移,时事变迁,当初如天方夜谭神话一般的很多设想,如今都梦想成真!四十年家乡巨变,百姓的衣食住行、生活居住环境等民生事业发生巨大变化,一切都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党的好政策。祝愿祖国更强大,人民生活更富裕!

新闻推荐

高校媒体记者走进胶州市审计一线

8月20日,由山东省审计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王照生带领的高校媒体记者团一行,来胶州市开展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根据审计署宣...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