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行街(二)

金胶州 2018-08-15 08:25 大字
宋普

据老一代人回忆,清末民初时,这条街上卖南姜及毛竹的货栈不少,约有十几家,据说,当时的大码头虽在诚意桥,但不少南商为求取方便,由通济桥云溪分流处溯流东上到永济桥附近,在靠近天后宫处卸货,货物就存放在天后宫东院北边的货场,然后再由这里经由一条不足100米的通道直接分往姜行街的各个货栈,而不少南方客商就住在紧靠姜行街的金沟崖街上。据高祀全回忆,1952~1953年的时候,他家有菜园,经营蔬菜生意,当时沽河劳改队(沽河劳改农场)的人于水涨时还经常撑着船沿这条河道到他家进菜,可以想见,水上运输不论是古代还是近代,对于胶州的经贸发展都很重要!这里要附带插上一笔,天后宫为胶州的大庙,由闽浙商贾捐资建立,庙宇宏伟,门前立有牌坊,庙内扎有戏台,庙东院的南边有大殿、客厅、客房、庙内“主持”的居室,还有小花园,东院的北面即为货场,而且为了安置货物还特为在货场铺上石条,据说解放后拆庙时当地不少群众到这里挖取石条垒墙盖屋。此庙时兴时废,据史载,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做过重修,但不管庙兴废盛衰,货场的用途始终没有改变。所以这穴风水宝地对于姜行街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当然,这条老街除南姜、南竹以外也还有其它货位,例如杂货店、日用百货的铺子、做响竹等玩具的店铺以及饭店、客栈等,但即使这些也还是与南货有关,当然以经营南姜者居多。据说后来,经营竹业的货栈逐渐迁移到东关大街、崔家街等地,这个地方遂成为“姜行”的天下。

姜行街客栈不少,莱州府的顾客且不说,单是莱芜、蒙阴、莒县、济南、潍县等内地的客商,来码头购货转运并去天后宫祭拜而来此光顾的就常年络绎不绝。现在说起来,人们印象比较深刻的那就数街中间的杨家大客栈了,这家大栈庭院宽阔,车棚、马槽、栈房设施齐全,群众管叫它“骆驼店”(这种骆驼店据说在西关河北崖还有一个),客栈老板不仅热情招揽过往来客,而且还特设客房,收留骑着骆驼来自蒙古呼和浩特一带的远客,可见此栈常年客商不断,生意兴隆,牲口棚里经常可以看到成队的骡、马、骆驼。当时的交通工具虽说是依靠畜力,但骆驼却非常稀罕,可在这个客栈就能经常看到,多的时候竟有十几头!姜行才子王徽明的《忆驼铃》诗中有“响彻胡铃疑塞外,踏翻路草忆人间。征途漫漫尘蒙面,故驿朝朝柳拂肩”之句,“胡铃”即“驼铃”,可见漠北驼队在旧时确是胶州“杨家老店”的常客!

这些“骆驼客”当然是搞长途贩运做毛皮生意的,但也有的是下来“相面”的,这“相面”究竟是专业还是“顺手捎带”,人们大都说不清楚,只是据传闻这位相面者像是有什么特异功能,“面”相得特别准。我的祖母曾说起过小时候遇到的一件事(这件事大约要在100多年以前了),在西关郭家庄前街的王腾发的南场上,一天上午,忽然来了一队骑骆驼的蒙古客商,有六七个人吧,他们穿戴十分特别,说话哇哇啦啦,还带着一个翻译,好奇的群众一下子聚拢过来,而且越聚越多,里三层外三层的,骑骆驼的人中有一位老者,说自己会相面,能够说出人一生的吉凶祸福。他试着指证了几个人,命里担几儿几女,以及他前半生的际遇,说得竟是十分准确。试想,一个从几千里外的荒原上过来的外族人,怎么能把远在胶州的一个普通居民一口咬得这样准呢,真是“土地老爷打呵欠——神气”了!这时西街的高老头站出来说,“你给我相相,能担多少儿女。”这位骆驼客略微一看,马上就说:你这位客官中年丧偶,人生不幸,但你老来有福,儿子还会很有出息的。这个高老头故意“呛”他,说“你可看仔细了,我这样一个孤寡老头子还能有儿子吗?”这时候一个青年从南井挑水正好路过这里,看到围着这么多人,放下水桶要挤过来看光景,想不到这位“骆驼客”直指着这名正走过来的青年说,“看啊,这位从南边过来的小伙子不就是你的儿子吗?”大家吃惊地回头一看,啊,果然是他!这可真神了!据说这位骆驼客又相了几个,都很准!他并没有收钱,只报了报住留的地方,就是上述的姜行街骆驼店。现在想,大概就是出来打广告的。这个骆驼队很快就离开了南场,可能又到别处打广告去了。据说后来慕名到他们那儿相面的人极多。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从胶州骄子到中国著名毛泽东研究权威专家 ——记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逄先知与我的忘年之谊

宋和修有幸拜识逄先知早在15年前的2003年,山东胶州一中百年校庆。我因是1960届毕业生,有幸被母校盛邀与会。更...

胶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胶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