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考安东卫建置与沿革(连载一)
曹汉华
在日照乃至学术界,关于古城安东卫的建置时间,有说法是明洪武十七年(1384),有说法是洪武三十一年(1398),有说法是洪武二十一年,有说法是洪武三十五年(1402),还有说法是弘治三年。笔者经过多方搜罗资料,反复考证,更倾向于安东卫是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建置。
山东沿海卫所设置的背景和时间坐标
明代卫所的设置,是朱元璋统一全国进程中为巩固战果、同时安定社会所实行的一种军事兼行政建置。而山东沿海的卫所设置则是为防止倭寇侵扰。山东沿海作为中国与日本、朝鲜来往的海上桥头堡,由于海上交通十分便利。所以自元朝以来就成为倭寇频频登陆骚扰的首选之地。洪武初年,山东沿海倭寇进犯最频。据明代王在晋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撰写的《海防纂要》记录,从洪武二年(1369)至洪武七年(1374)倭寇先后五次进犯山东登州、胶州、即墨、诸城、莱阳等滨海郡县,沿海居民多被杀掠。但洪武七年(1374)之后,至建文帝元年(1399),只有两次倭寇侵扰记录,可以说这段时间山东沿海是比较平静的。也正因为如此,整个洪武年间,山东的海防建设并没有受到重视。据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马光教授《倭寇与海防:明代山东都司、沿海卫所与巡检司》一文分析:洪武十年(1378)之前,山东仅有五个沿海卫(洪武元年设立乐安卫、洪武二年设立莱州卫、洪武三年前设青州左卫、洪武九年设立登州卫,洪武十年设立宁海卫),且之后二十年间基本上基本没有大的变动。直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才认识到山东海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于是便下令在沿海增设了七个卫(曰安东,曰灵山,曰鳌山,曰大嵩,曰威海,曰成山,曰靖海)和两个守御千户所(奇山守御千户所和宁津守御千户所),大大增强了山东海防力量。永乐、宣德年间山东又增置了备倭都司和海防三营,这才基本奠定了明代山东海防的基本格局。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又多在要地设有巡检司,与沿海卫所相互配合。
应该说,马光教授对于山东沿海卫所的研究除了依据历史文献外,还利用了碑碣、遗址及出土文物、建筑材料、官印等确不可易的佐证,因而使其关于山东沿海卫所研究具有极高的权威性。然而由于非专门研究安东卫,所以马教授在引用《明太祖实录》关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设立山东七卫的内容后,未能专就安东卫建置作深入分析,加以论证,颇为遗憾。
安东卫于明洪武三十一年
建置的主要依据
(一)安东卫的建置时间就记录在卫志中。《安东卫志·建置篇》说:“卫建自洪武季年,以防倭寇安东其首冲也”。“季年”就是末年。也就是说安东卫建置在洪武末年。原因是安东卫地处防倭寇的首冲之地。可惜诸多学者都忽视了句话。
(二)安东卫的建置时间记录在明实录中。《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五十七“洪武三十一年(1398)夏五月”后明确记载:“丙寅,置山东都指挥使司,属卫七:曰安东,曰灵山,曰鳌山,曰大嵩,曰威海,曰成山,曰靖海”。《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一十七“永乐九年(1411)七月”后记载“辛酉……修山东安东等卫城池”。
(三)安东卫的建置时间记录在明史中。《明史》(卷四十、950页)记云:“东南海口有灵山卫,又有安东卫,俱洪武三十一年(1398)五月置”。
(四)安东卫的建置时间可从威海卫建卫碑记得到旁证。永乐二年(1404)威海卫教谕胡士文撰写的《新设威海卫捕倭屯田军记》(民国《威海卫志》卷之九)记录下了威海卫的创建过程:“山东海右之民,间被倭寇窃发之扰,洪武戊寅(1398)春正月特命魏国公徐、都督朱垛集本处之民,置立沿海卫所,以安斯民于仁寿之域。迨至永乐元年(1403)仲春,都督朱复奉新君之命练兵至威海,思昔皇上所以轸念黎元之意,欲刊诸石以垂神功圣德于不朽,请予为之记。予曰自登莱之属邑文登抵日照,沿海地方不啻数百万,向者悉被倭寇惊扰。今当险要之处,自威海而抵安东,凡设直隶卫者七,自宁津而至雄崖,凡设直隶所者四”。永乐二年(1404)距离洪武三十一年(1398)仅有五六年之久,该碑记的撰文人为当事人,所以碑记所载之事具有较强可信度与权威性。从碑记我们可以看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正月明太祖就已经下令徐辉祖等人着手建立威海卫了。“凡直隶卫者七”,其中就有安东卫,也与《明太祖实录》中所记载的设置七卫一事吻合。据此,安东卫建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证据确凿无疑。
新闻推荐
8月9日,苏州市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缪文学一行,在青岛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沙秉忠陪同下,来胶州市考察社会...
胶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胶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