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磨一剑书写胶州湾之战

半岛都市报 2018-07-29 06:41 大字

作家刘萍接受半岛记者访谈,讲述新书《龙旗与鹰徽》的创作幕后

文/半岛记者黄靖斐

图/半岛记者吴璟

“她的未来不可言说,引无数期待。而她百年历史的扉页却是神秘和悲壮,难以言说。”7月28日14:00,历史作家刘萍携电影剧本《龙旗与鹰徽——中德胶州湾之战》(以下简称《龙旗与鹰徽》)做客青岛如是书店,接受半岛记者的访谈,讲述所有青岛人都会关注的100多年前的这段历史。“18年磨一剑,在新书中,我通过电影剧本的形式来描写中德胶州湾之战的历史风云。”

立誓把青岛历史搬上银幕

记者:我们以前看到的很多关于青岛历史的书,就是以历史论历史,这次让我好奇的是,为什么选取电影剧本的形式?就这段历史而言,是首次吗?

刘萍:就我所知,当下关于青岛历史体裁、真正的电影剧本,目前应该是第一个。选择这一文体形式的缘由,还要回溯到18年前。当时学苑出版社正在策划一套近代海战场的丛书,我在偶然之际接下了写作青岛的部分,怀揣着豪情,签了合约。那时,青岛很多历史没有得到多途径深刻的挖掘,呈现是碎片状的、散落的、零碎的甚至是肤浅的。在写作过程中,我发现了青岛因为德国殖民历史而赋予它的独特性和辨识度,这段历史在现有的史料和文学作品中远远没有呈现出它该有的神秘独特、屈辱抗争、国际权谋、军事较量等多层面,是一个等待深入挖掘的历史宝库。

《飘与纵·青岛篇——中国近代海战场纪实》(以下简称《飘与纵》)出版的那一天,我心里就默默立下誓言,总有一天,我要把这段历史丰满并深刻后搬上银幕,让更多的人知道青岛的“童年”。几年前,我经过西海岸滨海大道时,忽然看到了东方影都,意识到青岛应该有讲述本土历史的电影。在写作《龙旗与鹰徽》时,第一时间就想到用电影剧本这一形式。

记者:从纪实文学《飘与纵》到电影剧本《龙旗与鹰徽》,历时18年,您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刘萍:我是青岛的女儿,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靠近中山路的北京路大院里度过,老青岛的气息和味道,已经深深植根于我的血脉和心灵。青岛不仅是中国漫长海岸线上海滨城市高颜值的担当者,更有使命担当,藏在盛世美颜的背后的,是无限的勇气和彪悍的力量。写它,要尊重它,让它有自己完整的历史。

以天后宫“胡善士”为原型

记者:《龙旗与鹰徽》在写作脉络设计和历史故事陈述方面,是怎样展示“青岛地域文化”和凸显“青岛历史”辨识度的?

刘萍:在写作脉络上,以主要人物章高元和养女、女婿以及卫兵等作为主线,串联起整个侵略和反侵略的抗争全程,从章高元驻守青岛一直写到他在上海去世。

在看周宗颐1951年所编的《太清宫志》中,我发现了一个线索,天后宫是胡家庄胡善士捐地皮募捐建成,天后宫穿越了岁月的沧桑犹在,但胡善士的真名却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在创作剧本时,我也是特别想以另一种方式挖掘出来纪念他,剧情赋予他大量的笔墨。副线部分就胡善士为原型,虚拟了一个商户叫胡善成,妻子是章高元夫人的闺蜜。他出身商界,横跨政界、军界,在剧情中起到了很好的穿针引线和铺展故事的效果。

记者:书中对三个德国人(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传教士卫礼贤)与青岛的关系是如何书写的?

刘萍:书中所写的三个德国人和青岛的关系,综合起来可以帮助我们理性看待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德关系。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代表德国政府,他策划了侵占胶澳事件,是赤裸裸的掠夺;李希霍芬代表御用学者,他对中国胶州湾和中国青岛军事和商业价值的研究成果直接影响到了德国的世界政策,是“一个比青岛人更懂青岛价值的人”;卫礼贤则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青岛,转而将兴趣和精力投向办教育、办医院,有人说他“比中国人更像中国人”,他运用自己的良知帮助了许多中国人,是来自民间的清流。

胶州湾事件作为重要考量

记者:书中开场就写了德国以“巨野教案”为由侵占青岛,将“胶州湾事件”置于清王朝半殖民地化危机的重要节点考量,如何理解这一节点?

刘萍:震惊中外的胶州湾事件,让德国撕破了以往列强羞羞答答、温情脉脉的面纱,迫使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此后,各国列强一个个效仿德国,两年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胶州湾事件”迅速催化了这一进程。

记者:书中提到的胶澳租借是99年,在晚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租借条约中,为何“租期”都是99年?

刘萍:德国进入胶州湾后,1898年,清政府被迫与德国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德国要求租期100年,清政府誓死不答应,最终租期99年。清政府再腐朽也不敢答应租期为100年,因为清廷高层听说国际上有一个惯例,名曰“事实占领”,租借或占领的领土超过100年没有收复,就意味着这块领土属于占领国了。

“龙旗与鹰徽”书名有深意

记者:无论是《飘与纵》还是《龙旗与鹰徽》,书名都很独特,可否对两个书名进行解读?

刘萍:《飘与纵》的飘来自“琴屿飘灯”这一青岛著名美景,“纵”来自骆宾王《在狱咏蝉并序》中的一句诗:“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飘”与“纵”字面意思风雨飘摇、动荡不安,正好描述了那段历史。

《龙旗与鹰徽》的龙旗,指的是黄龙旗,即"黄底蓝龙戏红珠"旗,是中国第一种官方国旗,清末使用(1888~1912年)。中国本无"国旗"之概念,因应与西洋人打交道而催生出国旗。德国国徽以土黄色盾牌为背景,背景上是一只黑色的雄鹰。书中描述德国入侵胶州湾伊始,就说到“鹰徽的利爪划破摇摇欲坠的大清龙旗”。

记者:谈谈下一步写作计划,是否继续关注历史题材?

刘萍:《龙旗与鹰徽》写作完成后,我有一种特别的感悟,有屈辱压抑,更有一股豪情在胸腔涌动,这股豪情书中的体现就是结尾有很多重要画面的叠加。目前也和业内人士接洽过影视剧的改编,希望有一天能让更多的青岛人在大银幕上看到这部作品。下一步的写作计划,应该向当今现实题材靠拢,当然,我是青岛人,我只写青岛故事。

新闻推荐

凭海临风:“高新蓝”催发中国经济新动力

核心提示新技术不断突破、新业态不断涌现、引领经济发展的动力越来越强……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持续进步,一批“高新蓝”产...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